《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气十条”)发布两年多,地方落实情况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环保组织亚洲清洁空气中心今日发布了一份名为《大气中国2015: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的报告,是目前对中国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情况zui全面zui细致的盘点。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Clean Air Asia)是一家非营利性机构。2001年由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美国开发署共同发起建立。机构宗旨是通过把知识转化为政策和行动,减少来自交通、能源与其他行业的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打造宜居城市。机构总部位于马尼拉,在北京和德里设有办公室。2007年,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成为*认可的合作伙伴机构,拥有来自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31个国家的250个机构会员,并且拥有八个国家网络。以下为《大气中国2015: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报告摘要:
1、内容与范围
本报告为系列报告“大气中国――中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的首期,涵盖2013-2014年74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国家、三区(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与74个城市的治理政策与措施的计划与进展;北京、上海在空气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污染源解析、清单编制基础能力建设方面的经验梳理。74个城市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重点区域的城市以及所有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于2012年底完成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建设并开展监测,2013年开始发布实时监测数据。
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与信息均来自于政府公开发布分享,具体来源包括:
1)空气质量数据:环保部、*、*发布的环境质量状况公报与新闻;
2)政策信息:政府文件、*讲话、会议报告、主流媒体引用来源的报道。
3)一手调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通过邮件与了74个重点城市的*办公室、污防处、大气处等相关处室以询问和确认相关信息,着重了解各项措施实际落实情况的资料,获得了部分城市的信息反馈。
为了归纳整理城市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经验,我们向45个省市的环保部门发放了200多份问卷,并实地走访了11个省市,以了解不同城市近两年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主要进展、难点以及希望学习的核心经验。zui终确定将本期报告中的经验分享主题聚焦在服务科学决策的基础能力建设领域,并选取北京、上海为*分享城市。我们进一步与北京与上海*、监测站和环科院进行了座谈,深入了解了两城市在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污染源解析、清单编制等方面的工作,zui终形成可供其它城市管理者参考的经验整理。
1、 报告主要结论
空气质量改善效果初显。臭氧浓度不降反升。“达标”任务艰巨
2013至2014年间,74个城市的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5项指标均实现了平均浓度下降,6项污染物浓度全部达标的城市数量也有所上升。其中三个重点区域的改善效果zui为明显,以京津冀区域PM2.5为例,平均浓度同比下降至93微克/立方米,下降幅度为12.3%。但在按照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新标准)开展监测的74个城市中,2014年仍然有近九成城市(66个)空气质量不同程度超标,主要污染问题是颗粒物污染。
臭氧O3浓度整体略有上升,作为首要超标污染物的天数增加。与其它5项污染物相反,臭氧成为*不降反升的污染物。2014年74个城市臭氧平均为145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4.3%;达标城市比例为67.6%,同比下降9.4%。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其整体空气质量较好,被认为zui有望首先达到新标准,但是臭氧污染已经成为困扰该区域的主要问题。
从空气质量指数(AQI)来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空气污染的“重灾区”, 2014年优良天数zui少的10个城市几乎全部集中在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其中有8个城市位于河北省。除了京津冀及周边城市,东北、中部与西南城市群中的部分城市情况也不容乐观,哈尔滨、沈阳、西安、武汉、合肥、成都等城市2014年PM2.5年均浓度均为国家二级标准2倍以上。城市距离达到新标准的要求任务艰巨,任重而道远。
2、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战略性转变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目标实现了从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到改善空气质量的重大转变。《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分区域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要求到2017年,地级及以上城市PM10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 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本报告覆盖的74个城市在其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均提出了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设定了目标年相对基准年的浓度下降比例,或污染物浓度的目标值。2013-2014年数据显示,重点区域均实现了设定的污染物浓度下降考核目标。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级政府所设定的2017年目标与国家二级标准规定的浓度限值还有一定距离,因而国家与各省市政府在未来仍需制定中*达标路线与相应的达标策略,确保大气污染防治的zui终目标得以实现。
国家行动计划、区域实施细则与城市行动计划均体现了多污染物多污染源协同控制的策略,煤、车、油是减排措施的三大核心。2014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相对2013年下降2.9%,为近15年来实现负增长。2014年1月-11月,全国共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611.34万辆,提前超额完成全年淘汰600万辆的任务。2014年全国按计划全面供应国四车用汽柴油,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陕西等地供应国五车用汽柴油,以解决*以来车油不匹配的难题。此外,2014年国家按行业启动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工作,城市将治理的重点落在了石化行业的油气回收和泄露检测与修复(LDAR)的试点。同时,国家层面要求开展工程机械等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的污染控制,30余座城市在本市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对此提出了要求。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强调区域共同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分别在跨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京津冀与长三角区域先后建立了区域协作机制。这是我国在区域层面突破地方之间的藩篱,以建立*与常规的合作机制。
3、重视基础能力建设,支持科学决策
伴随着新标准的发布及其在重点城市与区域的提前实施,中国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实现了蛙跳式的跃进。到2014年底,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1436个监测点位已全部具备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的监测能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也已基本建成。
“底数不清”一直是困扰我国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zui大难题之一,进入大气治理攻坚阶段的“国十条”时代,科学决策与精细化管理不断被提出与强调。大气颗粒物污染来源解析与源清单的编制目的就是摸清污染来源,依据可靠的研究成果与源排放信息有的放矢制定减排策略,向科学决策迈出的*步。
*在2013年发布了《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到2014年底,已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大城市基于*的科研工作积累,完成和发布了PM2.5源解析结果。北京与上海的源解析结果都揭示了城市机动车污染、区域传输、燃煤是空气质量问题的三大症结,为淘汰黄标车与老旧车辆、车辆排放标准与油品升级、控制燃煤消费总量、划定禁燃区、区域联防联控等关键措施的制定实施提供科学基础,也可用于评估控制效果。
绝大部分省市受制于技术能力不足、人力与资金资源短缺、数据可得性较差等因素,尚未建立起服务于空气质量管理的本地源清单。本报告的城市案例显示,上海早在2003年就建立了首版排放清单,十年间基于科研项目的支撑持续做了4次系统性更新;而北京是*将源清单编制纳入环保常规工作的城市,形成了适合自身特点和需求的规范化工作方案与技术规定。2014年环保部发布了4项清单技术指南,其后,还将通过城市试点的方式逐步推动源清单编制在城市层面的落实。
4、财政支持与行政考核保障落实计划
为了把“国十条”落到实处,环保部会同有关部门细化分解梳理了22项保障性措施,其中以经济政策与考核办法为主。截止2014年底,已经出台了19项,这些配套措施为减排政策的落实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财政对于大气污染防治的专项资金支持逐年增加,从2013年50亿元专项资金上升到98亿元,74个城市各自的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也在逐年加大,通过以奖代补、直接补贴等方式,进行锅炉改造、重点行业排污治理、淘汰落后产能、淘汰黄标车等工作。
“国十条”明确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纳入官员绩效考核体系,环保部每月对空气质量zui差和*的城市进行排名,治理不利的城市政府则会被约谈。这“三座大山”给地方政府带来的压力也转化成为落实减排措施的动力。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环保在线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