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MFL-EGFR-202(compound 19)的生物学表征和*结合模式
CHMFL-EGFR-202 对 H1975 肿瘤细胞小鼠模型的抑瘤作用
高纯试剂供应商-齐一生物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刘青松课题组和刘静课题组合作研发出能够克服非小细胞肺癌 EGFR-T790M 耐药突变,且具有*的 DFG-in-C-Helix-out 非活化状态结合模式的新型小分子激酶抑制剂 CHMFL-EGFR-202。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化学会《药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DOI:10.1021/acs.jmedchem.6b01907)。
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zui快、对人群健康和生命威胁zui大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中国肺癌发病率每年增长 26.9%,肺癌已成为我国*恶性肿瘤死亡原因,预计到 2025 年,我国肺癌病人将达到 100 万,成为世界*肺癌大国。在所有肺癌患者中约 80% 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其中约有 20% 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发生突变。由于 EGFR 激酶中的 gatekeeper T790M 突变是导致目前临床使用的激酶抑制剂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针对 EGFR-T790M 耐药突变的靶向治疗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热点。
在前期工作中,该科研团队首先通过高通量筛选的方法发现已知药物 BTK 激酶抑制剂依鲁替尼(Ibrutinib)可以选择性地有效抑制 EGFR(L858R,del19) 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并中等程度地抑制 EGFR-T790M 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而对正常的野生型 EGFR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无影响(Oncotarget,2015,doi: 10.18632/oncotarget.5182)。
随后,他们联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云彩红课题组对依鲁替尼与突变型 EGFR 激酶的作用模式继续展开研究,发现依鲁替尼与 EGFR-T790M 突变激酶形成了*的 DFG-in-C-Helix-out 非活化状态的结合模式(Oncotarget,2016,doi: 10.18632/oncotarget.11951 )。由于依鲁替尼对于 EGFR-T790M 突变的作用效果不是很强,因此在该项工作中,研究人员以依鲁替尼作为母核结构,通过理性设计的方法对其进行结构优化和修饰并通过构效关系研究等发现了新型不可逆激酶抑制剂 CHMFL-EGFR-202。
实验结果显示该化合物对于 EGFR 突变的细胞 H1975(EGFR/T790M)、HCC827(EGFR/del19)、PC9(EGFR/del19) 和 H3255(EGFR/L858R) 的增殖以及 EGFR 激酶自磷酸化和下游信号通路具有很强烈的抑制作用,同时对上述细胞的周期及凋亡也有很明显的作用效果,但对于 EGFR 野生型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则没有明显影响。在 H1975 和 PC9 肿瘤细胞动物模型实验中,CHMFL-EGFR-202 在 100mg/kg/ d 的剂量下能够将肿瘤抑制约 50%(TGI)而不产生明显毒性。值得注意的是,该化合物对于胰岛素受体(INS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受体(IGF1R)没有明显的活性,暗示其可能会避免血糖升高的副作用。
目前针对 CHMFL-EGFR-202 的进一步药物学评价正在进行中,该研究成果已经申请了保护。该项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环保在线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