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DAC蓄能器的使用及故障诊断资料说明书分为哪些
HYDAC蓄能器是能量存储装置,它将液压能存储后待需要时又将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系统使用,它在系统正常运行、改善其动态、保持工作稳定性、延长工作寿命、降低噪声、缓和液压冲击以及吸收压力脉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1、HYDAC蓄能器分类:
HYDAC蓄能器按加载方式分为弹簧式、重锤式和气体式:
(1)HYDAC蓄能器有内弹簧式和外弹簧式,主要依靠压缩弹簧把液压能转换为弹簧的弹性势能存储,需要时释放出去,如下图1(a)为内弹簧式;图1(b)为外弹簧式示。
(2)HYDAC蓄能器通过提升加载在密封塞上的质量块把液压能转换为重力势能存储起来,如上图2所示。
(3)HYDAC蓄能器工作原理以波义耳定律( )为基础通过压缩气体完成能量转化,气体式蓄能器按结构可分为皮囊式、管路消震器、隔膜式、气液直接接触式、活塞式等。
① HYDAC蓄能器由铸造或锻造而成的压力罐(壳体)、气囊、充气阀、菌形阀(避免气囊被挤出油口)、油口等组成,皮囊式蓄能器皮囊形状有梨形、十字形、折合形:图3(a);波纹形:图3(b)。
② HYDAC蓄能器接安装在高压系统管路上,结构如图4所示。
③ HYDAC蓄能器由两个半球形壳体扣在一起,两个半球之间夹着一张橡胶薄膜,将油和气分开,结构如图5所示。 ④ 气液直接接触式蓄能器在压力罐内充入惰性气体如图6所示。 ⑤ 活塞式蓄能器利用活塞将气体和液体隔开,活塞和筒状蓄能器内壁之间有密封,所以油不易氧化,结构所示。
2、HYDAC蓄能器的充气及故障检测方法:
HYDAC蓄能器压力一般为液压系统低工作压力的80%~90%,气囊式蓄能器的充气压力可在系统低工作压力的70%~90%之间。
(1)HYDAC蓄能器的充气方法有两种:蓄能器对充法及增压器充气法。
①在没有HYDAC蓄能器充氮车时可采用蓄能器对充的方式,如图8所示。充气方法为:先用充气工具向蓄能器充入氮气,在充气时放掉蓄能器中的油液;再将充气工具A和B分别装在蓄能器C和D上,将A中的进气单向阀拆除,用高压软管A、B联通,顶开皮囊进气单向阀的阀芯,打开球阀1,4,关闭2,3两阀。开启高压泵并缓缓升压,可将C内的氮气充入D内。当C的气压不随油压的升高而明显地升高时,将油压降下来;后再用氮气瓶向C内充气,然后重复上述步骤,直D内的气压符合要求为止。 ②带增压器的蓄能器充气,打开氮气瓶上的截止阀,调节其出口压力到0.05~0.1 MPa,旋转充气工具上的手柄徐徐打开充气阀阀芯,缓慢充入氮气,就会慢慢打开装配时被折叠的气囊,使气囊逐渐胀大,直到菌形阀关闭。切勿一下子把气体充入气囊,以避免充气过程中因气囊膨胀不均匀而破裂。 若蓄能器充气压力高时,充气系统应装有增压器,此时,将充气工具的另一端与增压器相连。
(2)HYDAC蓄能器的故障检测 液压系统中囊式蓄能器应用普遍,现以囊式蓄能器为例说明蓄能器的故障现象及排除方法,其他类型蓄能器可参考进行检测。
①蓄能器压力下降严重,经常需要补齐。故障原因:蓄能器上面的充气阀(图10)受系统振动使阀芯松动,密封锥面1失去密封效果而漏气。解决方法:在充气阀的密封盖4内垫一定厚度的硬橡胶垫5,或研磨密封锥面1改善密封效果。 ②皮囊使用寿命短,极易损坏。原因分析:皮囊质量差,工作介质与皮囊材质有相容性;杂质进入工作介质中损伤皮囊;选用的蓄能器公称容量不合适(油口流速不能过7m/s);选用的气囊额定工作压力P0偏低(P0一般在0.75~0.91P1,P1为系统允许的低工作压力),为避免蓄能器在工作中皮囊的收缩和膨胀的幅度过大而影响使用寿命,要让P0>25%P2,即P1>33%P2,P2为系统允许的工作压力;油温过高或过低;做蓄能用时,往复频率过高(不能过10秒一次)等。
③HYDAC蓄能器不起作用。原因分析:气阀漏气严重,皮囊内氮气泄露以及皮囊破损进油。当大工作压力过低时(P0>P1),蓄能器*丧失蓄能作用。
④吸收压力脉动的效果差。故障原因:蓄能器与主管路分支点的连接管道过长、通径过小、蓄能器安装位置离脉动源位置太远,这些原因不但不能消除压力脉动,有时甚会加剧压力脉动。
⑤HYDAC蓄能器释放出的流量稳定性差。蓄能器充放液的瞬时流量是一个变量,特别是在大容量且Δp=p2一pl范围又较大的系统中,若得较恒定的和较大的瞬时流量时,可采用下述措施:a在蓄能器与执行元件之间加入流量控制;b用几个容量较小的蓄能器并联,取代一个大容量蓄能器,并且几个容量较小的蓄能器采用不同档充气压力;c尽量减少工作压力范围,也可以来用适当增大蓄能器结构容积(公称容积)的方法;d在一个工作循环中安排好有足够的充液时间,减少充液期间系统其他部位的内泄漏,使在充液时蓄能器的压力能迅速升到p2,再释放能量。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环保在线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