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活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

时间:2015-10-12阅读:432
分享:

活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
 
一、技术原理
1. 标记原理
    哺乳动物生物发光,一般是将Firefly luciferase基因(由554个氨基酸构成,约50KD)即荧光素酶基因整合到预期观察的细胞染色体DNA上以表达荧光素酶,培养出能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细胞株,当细胞分裂、转移、分化时, 荧光素酶也会得到持续稳定的表达。基因、细胞和活体动物都可被荧光素酶基因标记。将标记好的细胞接种到实验动物体内后,当外源(腹腔或静脉注射)给予其底物荧光素(luciferin),即可在几分钟内产生发光现象。这种酶在ATP,氧存在的条件下,催化荧光素的氧化反应才可以发光,因此只有在活细胞内才会产生发光现象,并且发光光强度与标记细胞的数目线性相关。
 
    除Firefly Luciferase外,有时也会用到Renilla Luciferase。二者的底物不一样,前者的底物是荧光素(D-luciferin),后者的底物是coelentarizine。二者的发光波长不一样,前者所发的光波长在540~600nm,后者所发的光波长在460~540nm左右。前者所发的光更容易透过组织,后者在体内的代谢比前者快,而且特异性没有前者好,所以大部分活体实验使用Firefly Luciferase作为报告基因,如果需要双标记,也可采用后者作为备选方案。
 
    荧光素酶的发光是生物发光,不需要激发光,但需要底物荧光素。荧光素在氧气、ATP存在的条件下和荧光素酶发生反应,生成氧化荧光素(oxyluciferin),并产生发光现象。
 
    对于细菌标记,一般利用发光酶基因操纵子luxABCDE或luxCDABE,其由控制的编码荧光素酶的基因和编码荧光素酶底物合成酶的基因组成。利用这种办法进行标记的细菌会持续发光,不需要外源性底物。但是一般细菌标记需要转座子的帮助把外源基因插入到细菌染色体内稳定表达。
 
2. 底物荧光素的特点
    荧光素由于诸多优点得到广大科研人员的青睐,主要特点如下:
(1) 荧光素不会影响动物的正常生理功能。
(2)荧光素是280道尔顿的小分子,水溶性和脂溶性都非常好,很容易穿透细胞膜和血脑屏障。
(3) 荧光素在体内扩散速度快,可通过腹腔注射或尾部静脉注射进入动物体内。腹腔注射扩散较慢,持续发光长。荧光素腹腔注射老鼠后约1min后表达荧光素酶的细胞开始发光,10min后强度达到稳定的zui高点,在zui高点持续约20~30 min后开始衰减,约3h后荧光素排除,发光全部消失,检测时间是在注射后15~35min之间;若进行荧光素静脉注射,扩散快,但发光持续时间很短。科研人员根据大量的实验总结出荧光素的合适的用量是150mg/kg,即体重20克的小鼠需要3毫克的荧光素。
(4) 观察时间的间隔没有zui短限制,只要观察的条件控制一致就可以。虽然底物在动物体内有一定的代谢过程,但是上一次底物的残留曲线可以知道,可以控制对下一次观察结果的影响。
 
3. 光学原理
    光在哺乳动物组织内传播时会被散射和吸收,光子遇到细胞膜和细胞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而且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吸收光子的特性并不一样。血红蛋白(hemoglobin)是造成体内可见光被吸收的主要因素,其吸收可见光中蓝绿光波段的大部分。但是在可见光大于600纳米的红光波段,血红蛋白的吸收作用却很小。因此,在偏红光区域, 大量的光可以穿过组织和皮肤而被检测到。利用活体动物生物发光成像技术zui少可以检测到皮下的几百个细胞。当然,由于发光源在老鼠体内深度的不同可看到的zui少细胞数是不同的。一般认为,每一厘米深度,发光强度衰减10倍,血液丰富的组织或器官(比如心脏、肝脏、肺脏)衰减多,与骨骼相邻的组织或器官衰减少。在相同的深度情况下,检测到的发光强度和细胞的数量具有非常好的线性关系,可由仪器量化检测到的光强度,反映出细胞的数量。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环保在线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