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中国电子报】 ●国家对监测体系有了顶层设计,管理思路更加清晰,这将通过体制机制的变革避免一些部门或利益相关者对数据的影响,有利于各级监测站将更多精力放在数据分析和监督考核中 ●在对原有设备更新换代的新一轮建设中,很可能将老化、带“病”运行或不完善、不合格的设备淘汰掉 ◆本报记者崔煜晨 *近日已经就国家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事宜与*达成一致,将分3步完成国家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事权的上收,真正实现“国家考核、国家监测”。同时,*在资金保障方面出安排,25亿元*集中排污费专项资金投入的重点之一就是保障监测事权上收工作。 环境事权上收对行业和企业将带来哪些影响,释放哪些市场?环境监测企业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给产业和企业带来正面影响 政策导向性明确 环境监测企业积极性被调动 据了解,此次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并非各级地方政府的所有环境质量监测事权都上收至*政府,而是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中的环境质量国控点监测事权上收给*政府。 对此,*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认为,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数据造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监测,也能调动环境监测企业的积极性。 聚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环境事业部总孙越认为,目前只有部分城市的水质监测站和大气监测站是第三方运营,这次事权上收的导向性明确,将产生全国效应,对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我国环境质量监测国控点约占所有监测点的30%,未来可能以这30%带动其余70%的市场。” 他介绍说,目前,*批国控点布点已经结束,下一步,可能会调整或新增一些点位,省控、市控各级的监测点也将逐步上交,第三方运营的增量将很大。 “环境监测事权上收将给真正有规模、有实力、专注于环境监测事业的企业带来正面影响。”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陈荣强表示。国家对监测体系有了顶层设计,分3步完成事权上收后,对环境质量监测的管理思路将更加清晰。这次系统内部的调整,将通过体制机制的变革避免一些部门或利益相关者对数据的影响,有利于各级监测站将更多精力放在数据分析和监督考核中。 对于体制方面的改革,常纪文建议参考区域督查中心的体制,成立直属*管理的副部级单位环境质量监测局,对环境质量监测进行统一考核,通过公开、公正的考核,从根本上避免监测数据受到考核评比等行政干扰。 哪些市场将进一步打开? 运营和设备市场将被打开环境数据分析和环境管理咨询产业将得到发展 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将催生巨大的市场,是业内*的利好消息。孙越认为,未来的环境质量监测点可能从设备到运营都交给第三方管理,从较为成熟的大气监测和水质监测入手的可能性更大。 而陈荣强也认为政策催生的市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眼前的市场,即原有设备的更新换代。在国控点的建设完成后,省市级监测点的建设计划也逐渐清晰。新一轮的建设中,很可能将原有的老化、带“病”运行或不完善、不合格的设备淘汰掉。 另一方面是未来的市场,即社会力量尤其是业内企业将高度关注环境监测运营市场的开放,这势必形成高科技服务业在环保产业的新一轮应用。 比如,环境数据分析将运用到监测中。目前,虽然已经有了对数据的分析,但因数据量不足、准确性不高等问题,这一市场并没有*打开。未来,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运用到水、气、土的治理中,使市场兴旺起来。 “在掌握了准确的环境数据后,环境治理市场将更规范、更兴旺。”陈荣强说,在政策的约束下,靠改数据已经无法掩盖环境污染的形式,只能通过管理和治理改善环境质量。 然而,由于地方政府或排污企业缺乏专业人员,无法有效评估环境治理的投入和效果。因此,聘请社会机构进行环境管理咨询的情况将越来越多,环境管理咨询产业也将得到发展。 国泰君安研报也认为,未来环境质量监测将分4条主线:一是空气质量监测将向更广泛区域监测发展,污染源监测将向燃煤锅炉、超低排放监测发展,VOCs监测已被纳入“十三五”规划,在政策推动下潜在需求将爆发;二是“水十条”将推动水质监测细分领域发展;三是在国家大力推动第三方运营维护服务的背景下,环境监测设备厂商正在由单纯的设备提供者向环境监测系统及运营维护转型;四是智慧环保发展将强化环境应急与预警监测,智慧环保的商业模式日渐清晰,有望得到全面发展。 企业是否做好了准备? 提供设备的同时 更注重运营系统的发展 我国环境监测设备行业发展仅10余年,而环境监测运营、社会化监测等也是近年来刚刚起步的。面对环境监测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要求的不断提高,环境监测的从业企业是否做好了准备? 据了解,目前不少业内企业在提供设备的同时,也开始注重运营系统的发展。陈荣强说,从企业方面看,先河环保已经进入环境监测市场多年,无论从管理体系、质控体系,还是数据运营分析方面,都做了长时间的准备。但企业更希望市场可以逐步从低价竞争、数据造假等现状,走向规范、正常的发展道路。 而孙越认为,环境质量监测中,只上传数据的做法并不能体现其有效性,也不能对第三方运营企业进行有效监管。应该在监测数据的同时,把运营的状态也监控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