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的拿掉活性碳过滤器
zui近20年,膜技术发展迅速。RO\\UF\\MF\\NF广泛地运用到了各个行业。这一切都源于膜出色的表现效果,去除率高,出水水质稳定。但膜又很娇贵,需要苛刻的保养,需要严格的预处理。对进水浊度、硬度、铁锰等都有要求。几年来,大家一直是用“石英砂过滤器+活性碳过滤器+保安过滤器”进行预处理。
这种预处理的方式,大家用习惯了,一成不变的套用着。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个套路是否合理。膜怕被颗粒割伤,所以有浊度要求;膜怕污堵,所以有硬度、铁锰、微生物要求;膜怕被氧化,所以有余氯的要求。这么想来,觉得这套路很好,没什么不妥。可继续深思,结果就不一样了。
一个案例,用自来水做纯水。选用的工艺如图1,这是一个zui常见的工艺。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膜老堵。拆了保安过滤器,发现滤芯发黑。原因何在?
图1.工艺流程图
原水池 原水泵 砂过滤器 活性碳过滤器 还原剂
精密过滤器 高压泵 RO反渗透主机 纯水箱 用水点
问题就出在工艺上,微生物是肇事者。
1. 井水和自来水区别
常规的自来水厂自来水处理工艺是:地表水进行混凝、沉淀、过滤,再加氯消毒。而井水,属于地下水,经过了地面泥沙层的层层过滤。一般情况下,井水水质好于自来水(除硬度)。井水C\\N\\P营养元素含量低限制了微生物的生长;自来水通过加氯,保证了微生物细菌指标合格,若不加氯,细菌将指数型繁殖。案例中,选用自来水为水源,水中余氯抑制微生物细菌的活性。
2. 原水箱与原水池的不同
纯水工艺,一般处理量较小,常使用水箱。当处理量大时,有时就使用了水池,一般为砖或混凝土水池。原水箱与原水池有区别,原水箱一般为密闭容器,而原水池为敞开的,或者密封性不好。自来水水中余氯自然挥发,密闭容器中,挥发量有限;当自来水,盛放在非密闭容器中,前30分钟,快速挥发,2小时后,基本挥发*。地表水,含有细菌生长足够的有机物、氮磷等营养元素,没有了氯的抑制,微生物迅速繁殖。案例中,选用原水池,水中余氯自然挥发溢出水面,水体余氯含量极低。
3. 杀菌对微生物细菌的影响
目前,灭菌的方法很多,有加氯,有臭氧,有紫外线,有高温……微生物细菌的生命力*,这么多杀菌方法,严格意思上,是抑菌方法。没有一种可以100%的杀死全部微生物细菌,只能接近100%的效果,只能杀死一部分,抑制一部分。抑制微生物的活性,使其处在休眠状态,控制微生物细菌总量在一定得范围内。一旦这种抑制效果取消,细菌将再次繁殖。案例中由于余氯挥发,余氯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取消,微生物开始繁殖。
4. 活性碳过滤器的作用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砂过滤器主要用来满足浊度要求,而活性碳过滤器,用来补充处理浊度,同时去除余氯、微生物和溶解性有机物,所以活性碳过滤器很好的保护了后续的膜,而被广泛的使用。
而实际使用情况是:活性碳上层,有效的吸收余氯,中下层吸收了微生物和有机物。没有了余氯的中下层,微生物在活性碳内迅速繁殖。而活性碳之后保安过滤器内的滤芯,同样也微生物繁殖。活性碳本是用来吸附微生物的,但却为微生物繁殖提供条件、成了微生物滋生的温床。GE的一个专家也曾提成,活性碳在前35天,有一定的效果,35天后就起副作用了。笔者这的实验结果是,35天后,色度、浊度、TOC从进水5、1、4.02变为出水5、0.2、3.91。有机物的去除率已经下降。案例中砂碳在更换时发现:砂子黄褐色,活性碳中残留水酱油色。砂碳进水TDS为90,出水为128。显然微生物在砂碳中安家落户了。
其实活性碳的使用技术,目前还有几种比较合理的。一种是臭氧活性碳技术:臭氧氧化有机物,杀死微生物,活性碳去除浊度、色度、过量的臭氧。该技术适用于有机物含量高、浊度低的水源。一种是生物活性碳技术:降低活性碳的滤速和反洗力度,微生物在活性碳上生成生物膜,利用微生物吸收有机物,活性碳吸收浊度。该技术针对有机物含量高的水源,需在后边增加石英砂过滤和杀菌处理。
5. 还原剂的使用
以往的还原剂投加在保安过滤器之前。现在的建议是加在保安过滤器之后,用ORP仪表控制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投加量。原因是,还原剂把水中余氯去除了,PP滤芯的滤孔成了微生物生长的温床。
图2.工艺流程图
原水池 原水泵 粗砂过滤器 细砂过滤器 精密过滤器
还原剂 高压泵 RO反渗透主机 纯水箱 用水点
改进后的工艺如图2。原水进入砂滤前,*行杀菌处理。砂滤过滤掉浊度和微生物尸体。砂滤改为粗砂和细砂两个过滤器,有效的降低了浊度和减少了水头损失。还原剂加在保安过滤器之后。这样就达到了膜的预处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