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请输入产品关键字:
联系方式
技术文章
基因常见问题解答
点击次数:1003 发布时间:2010-12-13
- 长片段重复。大量的长片段重复很可能会延长基因合成的时间,甚至导致基因*无法合成。
- 高GC%。基因内部的局部高GC%会严重影响PCR扩增和测序。
- 二级结构。碱基序列的反转、重叠等会严重影响PCR扩增,在测序时也可能会因此而测不通或信号突然中断等。
- 测序引物与基因内部的特殊序列结合导致无法正常测序,必须重新设计测序引物。
对策: 对密码子进行优化,尽量减少基因序列中的重复序列,高GC%区和二级结构区。
2.PCR出现非特异性扩增带
- 引物与靶序列不*互补、或引物聚合形成二聚体。
- Mg2+离子浓度过高、退火温度过低,及PCR循环次数过多。
- 酶量过多出现非特异性扩增。
对策:
- 重新设计引物。
- 减低酶量或调换另一来源的酶。
- 降低引物量,适当增加模板量,减少循环次数。
- 适当提高退火温度或采用二温度点法(93℃变性,65℃左右退火与延伸)。
3.PCR出现片状拖带或涂抹带
- 酶量过多或酶的质量差。
- dNTP浓度过高,Mg2+浓度过高,退火温度过低,循环次数过多。
对策:
- 减少酶量,或调换另一来源的酶。
- 减少dNTP的浓度。适当降低Mg2+浓 度,减少循环次数。
4. DNA没有被限制性内切酶切开或者切割不*
- 缺少识别序列。
- 反应条件不合适。
- 限制性内切酶对DNA甲基化敏感。
- 内切酶稀释不正确或加入方法不正确。
- 甘油浓度过高。
- 限制性内切酶已部分或全部失活。
对策:
- 检查底物DNA中是否存在可被限制酶识别的DNA序列。
- 使用随酶提供的反应缓冲液;增大酶量。
- 检查DNA是否已被甲基化以及所用的限制性内切酶是否对甲基化敏感。
- 限制性内切酶经稀释缓冲液稀释后应在当天用完;限制性内切酶通常在zui后加入。
- 更换新酶进行实验。
- 酶的体积不能超过反应总体积的1/10。
5.电泳后电泳条带扩散,电泳条带移动距离异常
- 底物DNA不纯。
- 限制性内切酶不纯。
- 酶蛋白自身或其它杂蛋白与DNA结合在一起使电泳条带移动距离异常。
对策:
- 用另外一种限制性内切酶与底物DNA温育作为对照
- 用产品说明中的底物DNA来检测酶活性,如果电泳后条带仍扩散,说明不正确的操作已使内切酶污染。
- 电泳前用终浓度为0.1%的SDS在65℃与底物DNA温育10min。
6.连接效率不高
- 连接缓冲液已变质。
- 限制性内切酶在连接混合物中仍具活性。
- 非特异性的核酸酶污染。
- 连接酶浓度太低。
对策:
- 用新鲜的连接缓冲液重新进行连接反应。
- 如果限制性内切酶在65℃温育下热稳定,酶切后应该用酚来去除去蛋白并用乙醇沉淀DNA。
- 判断连接反应混合物中哪种组分被污染,然后逐一将其替换。
- 在连接反应中增大连接酶的用量(0.3-0.6 Wu/1μg),并同时使用10%PEG。酶切后用酚抽提底物DNA中的蛋白。
7.质粒及其菌株的运输保存
我们为您提供含有*正确的基因序列的质粒(不少于1ul)、甘油菌(含40%甘油)和穿刺菌各一份。在运输过程中,质粒、甘油菌和穿刺菌均须保证低温运输。在实验室内,穿刺菌应在0~4℃保存;甘油菌应在-70℃以下保存;质粒应在-20℃以下保存,并尽量避免反复冻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