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搜索
请输入产品关键字:
联系方式
技术文章
猪链球菌病病原学
点击次数:980 发布时间:2011-2-15
猪链球菌病是由不同群链球菌感染引起猪多种疾病的总称。链球菌主要有c群、D群、E群、L群。猪急性败血型链球菌病的特征为高热、出血性败血症、脑膜脑炎、跛行和急性死亡;慢性型链球菌病的特征为局部性炎症。
链球菌广泛存在自然界中,在动物及人的肠道、呼吸道、生殖道中。链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以呈长短不一的链状排列,但猪链球菌多数成短链或呈对排列。培养在含有鲜血或血清平板上生长良好,有些菌株在病料中或血清平板上形成荚膜。在鲜血培养基中有日溶血或溶血。
链球菌血清型:根据链球菌群特异性抗原的不同,用兰氏(Lancefield)血清学分类,可将链球菌分成A、B、C、D、E、F、G、H、K、L、M、N、O、P、Q、R、S、T、U等19个血清型。引起猪链球菌病的病原多为C群的兽疫链球菌(S.zooepidemicus)和类马链球菌(S.epuisimilis),D群的猪链球菌(S.suis),以及E、L、S、R等群。
①群特异性多糖抗原(细胞型中)称为“C”抗原,兰氏分类将链球菌分为20个血清群(A~L,缺A、J)。型特异性蛋白抗原(位于C物质外层)称表面抗原;多数与菌体毒力、免疫力有关,如c群lg(,多个型,D群Io个型,C群U个型,常引起猪败血症脑炎、关节炎等。
②型特异性抗原(又称表面抗原)包括4种成分M、T、Ri l其中M与细菌的毒力有关,具有抗吞噬活性,并且与免疫有关。
③核蛋白抗原(又称P抗原)为非特异性抗原,各种链球菌的P抗原性质相同,是菌体的主要组成成分。1975年,Windsor和E1-liott分离到其他猪链球菌,属于deMoor的R群,命名为猪链球菌荚膜·2型。猪链球菌按照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可将其分成35个荚膜血清型,即1型~34型和l/2型(同时含有1型抗原和2型抗原的菌株)。现阶段对猪链球菌毒力因子的研究大多是用2型菌来进行的,已知的毒力因子有*释放因子(MRP)、细胞外蛋白因子(EF)、溶血素、荚膜多糖以及44ku蛋白、tgG结合蛋白等。
目前分离的链球菌2型菌株在人工发病上无规律性,Windsor(1997)依据传统观念提出细菌荚膜多糖决定猪链球菌2型的侵袭力。在国内,欧瑜、陆承平通过免疫印迹试验证实猪链球菌2型江苏分离株HA9801存在MRP和EF,并检测出猪链球菌2型有4种表型,其中表型为MRP’EF‘的为强致病株,MRP+EF+及MRP-EF-为弱致病株,MRP-EF-为非致病株。MarielaSegura等(2004)通过研究发现,细菌荚膜多糖在2型菌株抑制吞噬作用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Ghyslaine Vanier等(2004)认为猪链球菌2型菌株侵入血脑屏障的内皮细胞在引起脑膜炎的机理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研究的进行,几种新的毒力相关蛋白以及毒力基因被发现。主要有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FBPS)、细菌素样抑制性物质、诊断性抗原-*酯脱氢酶蛋白(GDH)、分泌型核酸酶SsnA和致病性基因w/2。由此看来,猪链球菌2型的毒力因子比较复杂,要想真正了解该菌的毒力因子,特别是保护性抗原、免疫原性物质之间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