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卡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Nature Reviews点评复旦大学熊思东教授新成果

时间:2011-8-31阅读:1311
分享:

 生物通报道  近期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杂志以“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 SAP-induced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option for SLE?”为题点评了复旦大学免疫生物学研究所熊思东教授研究组的成果,这项成果发现人体血清中正常存在着一种可以与DNA结合的重要血清淀粉样蛋白P成份(SAP蛋白),并提出“SAP蛋白”具有*性红斑狼疮的新功能,为*性红斑狼疮开辟了新的途径。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影响人群zui广泛、zui严重的自身免疫病之一,临床表现为面部蝶形红斑、发热、皮肤损害、关节肿痛、肾脏损害,半数病人还表现为狼疮肺炎、精神障碍等,zui终多因器官功能衰竭导致死亡。其发病率在不断攀升,发病率为35/10万,而中国发病率更高,达到75/10万。虽然随着治疗手段进步,狼疮性肾炎病人5年生存率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44%已提高到目前的82%,但其平均寿命仅44岁。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尚有许多不明之处,为临床针对病因的特异性治疗带来极大困难。

 

 

为了寻找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根本原因,熊思东等把关注焦点集中在对患者“杀伤力”zui大的狼疮肾炎上。结果发现,与正常的小鼠肾脏相比,狼疮小鼠肾炎的组织中会出现大量的巨噬细胞,而巨噬细胞是人体内重要的“哨兵”,正常情况下,它具有吞噬清除体内异物的功能,在肾脏中数量很少。但在疾病情况下,巨噬细胞可能会丧失正常的对机体的保护功能,而变成致病性巨噬细胞。熊思东等研究发现小鼠狼疮肾炎组织中有大量的致病性巨噬细胞聚集,可能就是导致肾炎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过长期研究熊思东课题组发现,大量自身活化细胞的DNA成份释放并堆积在血清中,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对大量狼疮病人和狼疮小鼠血清指标进行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在狼疮病人和狼疮小鼠体内“SAP蛋白”的产生水平明显不足。当研究人员给小鼠肾脏中补充“SAP蛋白”后,致病作用的巨噬细胞亚群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出现大量的具有保护作用的巨噬细胞亚群。研究表明在疾病的早期补充SAP蛋白可以有效预防狼疮包括狼疮肾炎等的发生,如果在疾病严重期补充SAP蛋白,则可以明显减少狼疮小鼠的组织的破坏并减轻肾炎症状。该成果在上提出给狼疮病人补充SAP蛋白可以预防和*性红斑狼疮,可能是一种针对病因的特异性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新成果为临床预防和*性红斑狼疮提供了一特异性的新策略,也为进一步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更有针对性的可靠、有效药物靶点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研究成果已相继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免疫学杂志美国免疫学会会刊《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和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期刊《PLoS One》上。

(生物通:何嫱)

生物通推荐原文索引:

Amelioration of Lupus Nephritis by Serum Amyloid P Component Gene Therapy with Distinct Mechanisms Varied from Different Stage of the Disease. PLoS ONE 10.1371/journal.pone.0022659

Macrophage Differentiation and Polarization via 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Akt–ERK Signaling Pathway Conferred by Serum Amyloid P Component J Immunol 2011 187:1764-1777; 2011, doi:10.4049/jimmunol.1002315

作者简介:

熊思东

男,博士/博士后 博士生导师。1962年10月生于江西南昌。曾任*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副主任。现任苏州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熊思东同志自1987年起从事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教育经历

1987 山西医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 硕士学位 
1992 上海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专业 博士学位   
1993-1994 法国里昂法国 INSERM U271分子生物学专业 博士后   

工作经历

1987.09-1989.11 山西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 助教/讲师   
1992.12-1998.05 卫生部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研究员   
1998.05-2008.05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免疫学系 系主任/教授   
2000.06-今 上海基因免疫与疫苗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   
2003.09-2005.07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 副院长   
2005.07-2009.09 复旦大学复旦学院 院长/教授   
2005.09-今 复旦大学免疫生物学研究所 所长/教授   
2009.09-今 苏州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 特聘教授   苏州大学 副校长

主要研究方向

感染性疾病的分子与细胞免疫机制;   
疫苗分子设计的基础与应用;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子与细胞学基础;   
免疫耐受的分子与细胞机制;

学术成果

曾获复旦大学上行基础医学教育贡献奖、宝钢教育基金教师特等奖、复旦大学研究生导师奖;   
发表学术论文243篇,代表性论文发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PNAS, Hepatology, Cir Res, Faseb J, Clin Can Res, J Immunol, Cell Death Differ,J Virol等

主要在研项目

国家重大传染病专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学机制研究(2000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自身免疫识别及调节机制研究(1000万)   
国家973项目:自身抗原特异性免疫识别的分子基及其对自身免疫反应的影响基础(200万)   
上海市医学人才基金:基因疫苗诱导免疫应答的分子调节及其机制研究(125万)

奖励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上海市银蛇奖一等奖、霍英东教育基金(研究类)青年教师二等奖、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全国留学回国人员、上海市 “光启杯”青年、上海卫生系统“百人计划”学科带头人、明治乳业生命科学杰出奖、国家杰出青年

 

来源:生物通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环保在线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