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报道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指的是事物之间矛盾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转化。而美国的电影人也无数次的在好莱坞大片中向人们提出警示,人类在从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中受惠的同时,或有一日将自食恶果,遭受灭顶之灾。
近期在生物科研领域发生了一件引关注的大事,今年9月来自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医学中心(Erasmus Medical Center)和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两个研究团队在实验室研制出了可通过呼吸道在雪貂间传播的N5H1禽流感病毒变异体。这种通过基因改造技术制成的新型病毒,具有与季节性流感一样的传播力,并具有强致病能力。科学家们预测其致命率可能比引起1918流感大流行(死亡率2.5%)的病毒还要高一个数量级。
这一消息一经发布就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和激烈的争论,其焦点之一就在于是否应该将试验相关内容发布出来,人们担忧这些内容可能会被用来制造“潜在的武器”,如果落入恐怖分子手中将产生巨大危险。
论文的发表
日前,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医学中心Ron Fouchier研究小组和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Yoshihiro Kawaoka研究小组已分别将试验内容投递到了世界*学术杂志《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杂志上。
这一举动遭到了美国政府咨询团队“国家科学生物安全咨询委员会”(NSABB)的干涉。本月20日, NSABB表示同意期刊发表他们的科研成果,但在发表上述内容时应将一些具体细节删除。该委员会表示他们的介入决定是非常合理的,他们不能给业余者或恐怖分子做出一些危害*地事情提供任何可能。
对此,Science杂志和Nature杂志的编辑发表回应称会认真考虑NSABB的建议,并希望相关政府能够进一步制定具体的细则以确保那些研究数据及细节能够为有承担的科研团体所获得。
科学界的争议
目前科学界对于Science和Nature杂志是否应该发表研究内容的详细细节却持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部分科学家则对此持支持态度。他们认为开展此类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挑战高风险科学研究的边界,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H5N1突变对传播影响的机制。此前,有人猜测新变异有可能在增强传播力的同时降低致死性。虽然新研究结果与预期相反,但却能帮助人们监控野生型病毒发生类似的变异,推动开发出新的诊断方法、治疗药物和疫苗。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人员指出当前的实验均是在“生物安全水平加强3级”(BSL-3)的实验条件下展开充分避免了自然条件下的病毒泄露。重中之重的是需建立更为严密的生物安全守则。
另一部分科学家则认为现在讨论这一论题已经于事无补。新病毒变种研究的开展已经无法避免,更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持有这些病毒的实验室在寻找新的研究伙伴时,如何确保这些病毒不会泄露出去,落入不轨之徒手中。
“这是一匹脱缰野马,”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 )的分子生物学家Richard Ebright说:“现在讨论是否应该限制此类研究数据的发表根本已经毫无意义。因为此前很多病毒学家已经参阅过相关研究内容。秘密情报网的传播速度快过加速的微中子。”
(生物通:何嫱)
延伸阅读:惊闻:实验室研制致命流感病毒
生物通推荐新闻摘要:
Fears grow over lab-bred flu
It is a nightmare scenario: a human pandemic caused by the accidental release of a man-made form of the lethal avian influenza virus H5N1.
Yet the risk is all too real. Since September, news has been circulating about two groups of scientists who have reportedly created mutant H5N1 variants that can be transmitted between ferrets merely breathing the same air, generally an indicator that the virus could also spread easily among humans
来源:生物通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环保在线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