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上海卡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动态>>东南大学封面文章解析疾病机理
生物通报道:来自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opologically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Structural Connectivity Patterns between Patients with Remitted Geriatric Depression and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的文章,采用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技术和图论分析策略探讨脑白质结构连接网络,发现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MCI)和恢复期老年抑郁症(Remitted geriatric depression, RGD)存在相似的神经环路损害模式。相关成果公布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封面上。
这项研究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精神医学科张志珺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贺永研究员研究组完成,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老龄化日趋显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已成为当今困扰人类心身健康的重大精神疾患,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近年来,aMCI和RGD患者被认为是AD的高危人群,因此阐明这两种脑疾病可能的“共病”机制已成为目前AD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是目前*能够无创检测大脑白质纤维连接的成像方式,在AD及其高危人群的脑白质环路研究上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首先对35名RGD、38名aMCI患者和30名正常对照进行了大脑弥散张量成像扫描,然而采用确定性纤维跟踪技术重建了三组人群的大脑白质纤维连接网络,并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技术考察了脑网络的全局和局部拓扑属性。
结果表明,两个病人组的脑白质网络同正常人一样都表现出的“小世界”连接属性,但是他们的全脑网络连接强度和全局效率较正常对照显著降低,两种疾病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在脑区的局部节点上,两组病人的节点效率在额叶脑区都降低,并且aMCI组比RGD组在后扣带皮层的效率更为降低。
这一研究结果提示aMCI和RGD患者的脑神经环路的变化模式具有较多的共同点和较少的差异,这为理解A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整合了精神卫生和神经影像的研究团队和技术,研究结果证实了aMCI和RGD在发病机制上存在内在关联,这为进一步探讨两种疾病神经调节环路的“共病”基础以及AD风险人群的治疗时间窗提供了初步证据。
东南大学张志珺教授2000年毕业于英国Sheffeild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脑血管病及其并发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痴呆/轻度认知障碍基础与临床研究;神经认知。
来源:生物通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环保在线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