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通报道:*的技术为我们实验带来了便利,但也引起了不少问题,来自英国剑桥研究院李嘉诚中心,美国范德堡大学的两位科研人员就分别在Nature杂志上发表各自的亲身经历——一个实验室由于买了的试剂中推荐的阴性对照不合适,之*二个月的努力白费了;另外一个实验室误用了商业化自动成像分析系统,得到了*相反的结论。这些事实都告诉我们:不能依赖商业试剂和仪器,在使用之前,要弄清楚试剂的成分,以及仪器的工作原理。
在*篇评论文章:Research tools: A recipe for disaster中,剑桥研究院的Anna Git就详细说道,他们实验室今年早期遭遇了每个科学家的恶魔,十二个月的实验付之流水,因为他们发现从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购买的化学合成RNA链(microRNA mimics),推荐的阴性对照并不合适,这种序列太短了,导致研究结果无法解析。由于这家公司没有公布关于这种对照更详细的信息,因此他们只能通过多种已知microRNA序列分析,观察其中的与长度相关的活性,来找到偶然差异。
zui糟的是实验室长期进行实验的成分属于制造商的保密内容,因此不能讲其化学物质,酶,或者试剂的成分详细公布出来,缺少这部分,研究人员就只能追逐数据浪费时间,实验也受到限制,有些能做,有些不能做。zui麻烦的是还有可能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错误的实验,并公布了误导的结果。
而另外一位科学家,来自范德堡大学核心显微实验室中主任:David W. Piston则描述了他的同事实验室发生的事情。这个实验室正在分析细胞中的蛋白相互作用。他们进行操作,打乱了线粒体中两个特殊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之后,仍然观察到了这种蛋白相互作用,为了检测这种相互作用,他们采用了一种商业购买的自动成像分析系统。但是他们并没用弄懂这个仪器的工作原理,就采用了另外一个同事,不同实验中的设置。
然而成像中细胞中其它成分都看不到了,只出现了线粒体。如果这位研究人员修改设置,让整个细胞都出现,那么就能看到这些蛋白,在与细胞其它部分一个相对少量的范围内,出现在线粒体中,并且这些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被打乱了,这说明之前的操作成功了。
在这种情况下,缺乏的不是灵感,而是规范,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实验工具,但是却没有进行合适的操作,这个研究人员浪费了两个月的时间,尝试进行成功的实验操作,但实际上他已经成功了,只是没有看到。
而且不幸的是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研究人员,尤其是还在培训期间的研究人员在使用实验器材,甚至是实验室已经建立好的自动工具的时候,不正确操作。二十年前,科学家们还需要自己编程,因此需要了解各方面的细节。比如使用显微镜,他(或她)需要了解这种仪器是如何进行调配的,然而今天,生物科学充满了各种实验工具,年轻的科学家只需要简单的按下一个按钮,发送样品,或者插入数据,就能得到结果,这种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呢?
来源:生物通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环保在线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