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逸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Nature》本月zui受关注的十篇论文

时间:2011-3-15阅读:68
分享:
  英国杂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zui早的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科技领域里zui重要的突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近期《Nature》下载论文zui多的十篇文章(2011年02月14日~2011年03月14日):
  
  上海逸峰生物公司专业供应Elisa试剂盒,*,可免费提供代测服务,详情请点击
  
  封面故事:一项持续了65年的研究
  
  Nature471(3Mar2011)
  
  1946年,科学家开始对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在3月某一个星期生孩子的所有母亲进行一项研究,其目的是了解生育的社会和经济成本。近65年之后,这项研究仍在进行。1946年出生的孩子一直被跟踪到成年,主要目的是研究儿童时代的健康及一生的社会境况怎样影响成年后的健康。这个星期,当时的这组小孩庆祝他们65岁生日,这是很多英国人退休的年龄。所以现在,这项名为“全国健康与发育调查”的研究已成为一项关于衰老的研究。HelenPearson对1946年的这批人做了采访,谈到他们因参加这项研究而在科学上获得了永生,并且对怎样利用所积累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第六次大灭绝是否已开始?
  
  Nature471(3Mar2011)
  
  古生物学家从化石记录认为有五次主要灭绝事件,其中zui近的一次是白垩纪大灭绝,这次事件结束于距今约6500万年前。鉴于在过去几千年已知有很多物种消失了,一些生物学家提出第六次这样的灭绝事件现在正在发生。Barnosky等人对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进行评估,得出结论认为zui近的物种消失是巨大的和严重的,但还不属于大灭绝这个类别——后者通常定义为在一个从地质上来说的短时间内地球物种至少75%灭绝。但尽管如此,已有明确迹象表明,目前“极度濒危”的物种的消失很快将会使世界进入第六次大灭绝。
  
  p53在癌细胞转移中的作用
  
  Nature470(17Feb2011)
  
  在一个小肠癌的小鼠模型中,YinonBen-Neriah及其同事发现,在CK1-alpha不存在时,p53的丢失会大大增强肿瘤发展和转移。肿瘤抑制因子p53正常情况下通过对p21及包括Prox1在内的一组入侵基因的调控来限制癌细胞入侵。这项研究为一个正在出现的画面增添了更多细节内容:在肿瘤发育过程中,p53基因不仅控制细胞死亡和增殖,而且控制癌细胞转移。
  
  具有高折射率的“超材料”
  
  Nature470(17Feb2011)
  
  “超材料”(metamaterials)(具有在自然界中无法获得的电磁性能的人工设计的复合材料)正在为基础研究以及有用的应用提供新的机会。迄今为止,寻找具有负折射率的材料一直是一个优先目标,但要扩大新颖的“转换光学”应用的范围,具有异常高的折射率的材料也将同样是有用的。现在,BumkiMin及其同事研制出一种宽带的、柔性的太赫(兆兆赫)“超材料”,它的折射率为38.6,这样高的折射率是的。这种新的“超材料”基于I-形的、薄的金构造单元的分层阵列,它为小尺寸隐形设备(cloakingdevice)、广角镜头和慢光(slow-light)设备的研发工作提供了一个起点。
  
  DNA修复在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Nature470(17Feb2011)
  
  DNA修复酶“胸腺嘧啶DNA乙二醇酯酶”(TDG)已被认为参与基因调控,但其生物功能却不清楚。现在,小鼠Tdg基因的剔除显示,这种酶是胚胎发育所必需的,其作用是在细胞分化过程中维持活性的、二价的染色质状态。因此,“依赖于TDG的DNA修复”这种能力的出现也许是为了在“lineage-committed”细胞中保持“外成稳定性”(epigeneticstability)。
  
  衰老的端粒/线粒体轴线
  
  Nature470(17Feb2011)
  
  zui近对端粒(染色体端部的保护性末端)和线粒体之间的一个功能的揭示,提出这样一个可能性:二者都可能涉及与衰老相关的过程。现在,对来自小鼠心脏和肝脏组织的造血干细胞的转录组(全部RNA内容)所做的一项分析,表明存在一个“端粒-p53-PGC”轴线,这个轴线将端粒功能丧失与器官功能降低了起来,而且也可能与跟年龄相关的病变了起来。在端粒丧失功能的小鼠中,p53-调控的细胞生长停滞被激活,接着它又抑制PGC-1α和PGC-1β(代谢过程和线粒体过程的主要调控因子)。这会导致线粒体质量减少、线粒体功能丧失和ATP生成量减少、糖生成受损、心肌功能受损和活性氧增加。
  
  物种怎样在演化上适应气候变化
  
  Nature470(24Feb2011)
  
  自然种群通过改变它们的地理分布以及生长和繁殖的时间来响应气候变化,但对很多物种来说,这样的响应很可能不足以对抗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幅度。那么演化上的变化是否能在这方面对它们有所帮助?AryHoffmann和CarlaSgrò评估了有关响应于zui近的气候变化而发生的演化适应性的证据,并且考虑了它们对于种群和生态系统管理的意义。
  
  人类祖先的界线划分
  
  Nature470(17Feb2011)
  
  近年来的几个化石发现被称为是早期类人猿(包括人类和人类祖先在内的“进化枝”的成员),其中包括来自埃塞俄比亚MiddleAwash地区的Ardipithecus、来自肯尼亚TugenHills的Orrorin和来自乍得Djurab沙漠的Sahelanthropus。BernardWood和TerryHarrison表示对此要谨慎。现代人类与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等非类人猿之间的差别是相当大的。但在距今800万年和距今400万年前之间、当人类这个分支被认为已经出现时,人科动物之间的差别整体上是比较小的。在这篇Review文章中,Wood和Harrison对Ardipithecus、Orrorin和Sahelanthropus等在生命树上的位置应该在什么地方提出了另外的解释——它们接近类人猿这个分支、但也许并不在这个分支上。
  
  玻色自旋-轨道耦合现象的实现
  
  Nature471(3Mar2011)
  
  “自旋轨道耦合”描述一个量子粒子的自旋及其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从自旋电子学到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及拓扑绝缘体的物理学的很多领域都很重要。然而,在由超冷中性原子构成的体系中,原子的自旋和质心运动之间没有耦合。Lin等人利用激光在一种中性的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中生成了这种自旋-轨道耦合,这是该现象在任何玻色体系中实现。这一结果应能导致在费米子中性原子体系中拓扑绝缘体的实现。
  
  基因组不稳定及淋巴瘤的形成
  
  Nature471(3Mar2011)
  
  由“V(D)J重组酶”(RAG1/RAG2蛋白)在免疫球蛋白(Igh)和T-细胞受体(Tcr)位点上所产生的DNA双链断裂的误修复,已被发现与恶性淋巴瘤的病变有关。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们发现,RAG2C-terminus是保持基因组稳定性的关键。与Rag1c/cp53-/-及p53-/-小鼠不同的是,Rag2c/cp53-/-小鼠迅速形成含有涉及Tcrα/δ和Igh位点的复杂染色体转位、放大和删除的胸腺淋巴瘤。这些结果显示了RAG2作为“基因组卫士”的一个新角色,并且说明,类似的“endrelease/endpersistence”机制是造成Rag2c/cp53-/-和Atm-/-小鼠基因组不稳定及形成淋巴瘤的原因。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环保在线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