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逸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沈阳师大胡东宇教授Nature 文章后再发重要成果

时间:2011-5-12阅读:502
分享:

1.25亿年前后,曾有一支在树上生活、以昆虫为食的反鸟类繁盛于白垩纪,并辐射,但在白垩纪末期,与恐龙一起灭绝。近日期刊美国《古脊椎动物杂志》发表了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教授等人关于“渤海鸟”(Bohaiornis)的发现,揭示了早期鸟类在白垩纪已经出现了高度分化。

上海逸峰生物公司专业供应Elisa试剂盒,*,可免费提供代测服务,详情请点击

 

 

 

 

胡东宇现任职沈阳大学古生物研究所教授,古鸟类研究室主任,辽宁省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其长期从事脊椎动物学,特别是鸟类进化、鸟类生态,以及保护生物学等科研与教学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2008-2009年胡东宇教授带领课题组报道了目前世界上zui早的带毛恐龙“赫氏近鸟龙”在辽宁的新发现。该成果发表于2009年10月1日英国《自然》杂志上,并入选*与*两院院士评选的“2009年中国科技进展新闻”和“2009”年中国高校科技进展等。

此次胡东宇等发现的“渤海鸟”化石标本产于辽宁建昌早白垩世义县组,距今约1.25亿年,是“热河生物群”反鸟类的一个新属种。据课题组负责人胡东宇介绍,这种鸟由于在肩胛骨与乌喙骨的关节方式上与现生鸟类*相反,因此被英国学者C.A.Walker于1981年命名为反鸟亚纲;与包括所有现生鸟类在内的今鸟亚纲,构成了鸟类两大善于飞行的进步类群。

新发现的“渤海鸟”化石全长约35.7厘米,其头吻部短,上下颌都长有多枚牙齿,前后肢接近等长,具有长而弯曲的趾爪。在手部的演化上,“渤海鸟”表现为原始反鸟类和进步反鸟类中间的过渡类型;同时,“渤海鸟”保存有多枚前肢飞羽印痕和两枚末端丢失的带状尾羽印痕,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反鸟类的形态多样性,而且也澄清了此前对该类群形态特征的模糊认识。

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是辽宁省*的专业古生物研究机构。作为我国的化石产地的辽宁省近年来在化石资源保护和研究上不断加大投入。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辽宁省区在“热河生物群”的研究中取得一批重大研究成果,特别是在鸟类起源、恐龙演化、以及被子植物起源等诸多领域面取得的研究成果震惊了世界。为加强辽宁省在这一研究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配合辽宁省化石资源的保护工作,沈阳师范大学自2005年建立了古生物研究所。为适应形势的要求,“跨越式”地组建高水平科研队伍,沈阳师范大学一方面从国外引进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吸引国内在古生物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加盟,目前已引进了古植物学家孙革、古鸟类学家侯连海以及青年恐龙学家徐星等投身于研究所的科研和学科建设。在诸多古生物专家的指导和参与下,该校古生物研究所近年来先后在爬行动物、鸟类进化和被子植物起源等研究中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有关成果已发表在《美国*院刊》(PNAS)、《自然》(Nature)等学术期刊上。近期该校的古植物学家孙革及课题组发现了时代距今约1.24亿年的迄今zui早的真双子叶被子植物大化石——“李氏果”,这一新成果被学术刊物英国《自然》杂志作为封面文章发表。

美国《古脊椎动物杂志》是世界古脊椎动物研究zui别的学术期刊,在古生物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本次成果是胡东宇教授继2009年发现“赫氏近鸟龙”后,在鸟类研究上的又一项新发现。

来源:生物通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环保在线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