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逸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厦门大学长江学者PNAS新文章

时间:2011-6-28阅读:642
分享:

近日来自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期刊《美国*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Linkage maps from multiple genetic crosses and loci linked to growth-related virulent phenotype in Plasmodium yoelii”的研究论文。在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建立约氏疟原虫实验模型、使用遗传定位的方法鉴定了3个控制疟原虫与生长速度相关的毒力性状的基因座位。

上海逸峰生物公司专业供应Elisa试剂盒,*,可免费提供代测服务,详情请点击

 

 

 

 

 

文章的通讯作者为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苏新专,厦门大学博士生李剑、朱峰以及NIH的Sittiporn Pattaradilokrat博士为这篇论文的共同*作者。

疟疾是一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的寄生虫传染病,每年约有一百万人死于疟疾。由于疟疾有效疫苗的缺乏、以及耐药性蚊媒和抗药性疟原虫的出现和扩散,给当今疟疾的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为了更好地研究疟疾疾病表现型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构建了三个约氏疟原虫遗传杂交组,共进行了14次单独的遗传杂交实验,筛选出75个独立的重组克隆子代,并建立了高分辨率的约氏疟原虫遗传图谱。高分辨率遗传图谱的建立将为约氏疟原虫基因组序列的拼接和整合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染色体框架,也将为不同疟疾表型(如抗药性、寄生虫发育和致病性等)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工具。在鉴定的3个与生长速度相关的毒力性状的基因座位中,位于染色体13和染色体10的两个贡献座位与疟原虫的早期生长速度性状相连锁(感染后第5天)。染色体13的候选基因pyeb1的编码蛋白其R6结构域上C741Y的突变可能与约氏疟原虫致病性毒力和生长速度的改变有关。另外一个位于染色体7的基因座位连锁于寄生虫的晚期生长速度性状(感染后第10天)。鉴定与寄生虫生长速度和致病性相关的贡献作为将为zui终鉴别出潜在的决定基因和进行疾病控制提供遗传学基础。

来源:生物通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环保在线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