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逸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大学Nature子刊新文章

时间:2012-4-20阅读:519
分享:

近日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FANCM–MHF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发挥生物学功能的机制。相关研究论文“The structure of the FANCM–MHF complex reveals physical features for functional assembly”发表在4月17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滕脉坤教授和姚雪彪教授为该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滕脉坤教授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书记、副院长。多年从事生物大分子晶体学和结构生物学研究。姚雪彪教授是我国**“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安徽细胞动力学与化学生物学省级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细胞周期分子调控网络机制及蛋白质分子时空动力学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
范可尼贫血症(Fanconi anemia,FA)是一种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除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外,还伴有多发性先天畸形,并易患多种癌症。范可尼贫血症特征之一为细胞染色体的不稳定性。

上海逸峰生物公司专业供应Elisa试剂盒,*,可免费提供代测服务,详情请点击

 

近年来一些科学家们找到了一些与范可尼贫血贫血相关的基因,并证实其中一些范可尼贫血基因所编码的蛋白会直接参与DNA缺陷的修复工作,一旦这些基因发生变异,则编码的蛋白质存在缺陷,会破坏对DNA的修复。其中直接参与DNA损伤修复过程的13个FANC蛋白和两个FAAP蛋白与FA的发生相关。两个蛋白MHF1和MHF2所形成的复合物能促进FANCM对DNA的结合,MHF复合物、FANCM以及DNA的结合为下游FANCD2发挥功能,继而完成DNA链内交联损伤修复所必需。此外,研究表明MHF复合物在动粒组装过程中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分析了MHF1–MHF2复合物以及与FANCM片段结合形成的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结果显示MHF1与MHF2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四聚体,FANCM-F通过一个“双V”形结构结合到四聚体上。FANCM-F与(MHF1–MHF2)2协同构成了一个新DNA结合位点,与L1L2域偶联。MHF–FANCM-F结构可塑性破坏可导致体内FANCM定位改变。疾病相关的FANCM突变可改变MHF–FANCM的互作和亚细胞定位。
这些研究发现揭示了MHF–FANCM识别的分子基础,提供了导致范可尼贫血症的信号的新认识

来源:生物通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环保在线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