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耕耘博士2009年加入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并组建了农业基因组平台,他曾主持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等多个大型科研项目,近期他分别以*作者和通讯作者,在Nature Biotechnology和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发表文章,取得了谷子和玉米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在“Maize HapMap2 identifies extant variation from a genome in flux”这篇文章中,张耕耘博士等人对105个野生和栽培玉米品种进行了测序和分析,成功构建了第二代玉米单体型图谱(简称,Maize HapMap 2),并对玉米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全面分析。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建立了精密的群体遗传学评分模型(population-genetics scoring model),共鉴定了5500多万个遗传分子标记,同时发现染色体结构变异(SV)在玉米野生种和栽培种的基因组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推测这些结构变异与很多重要的农艺性状具有密切的关联。
此外,在研究影响玉米基因组大小的主要因素时,研究人员发现染色体结(一种密集的DNA结构,chromosomal knobs)的存在或缺失造成了“种内”玉米基因组大小出现很大的差异;而在“种间”进行比较时,他们发现玉米基因组大小的变化则主要与大量的转座子有关。
上海逸峰生物公司专业供应Elisa试剂盒,*,可免费提供代测服务,详情请点击
玉米是集粮、经、饲为一体的三元作物,也是重要的能源作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对玉米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保存和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对玉米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项研究与同期另外一项玉米基因组研究对促进玉米改良以满足整个世界对粮食、饲料和燃料等资源的需求具有重要价值。张耕耘博士表示“我们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取得更多的突破,以便更好地应对粮食安全和环境问题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另外一篇“Genome sequence of foxtail millet (Setaria italica) provides insights into grass evolution and biofuel potential”文章中,研究人员完成了一种植物:谷子(foxtail millet,学名Setaria italica)的全基因组测序,谷是目前种植第二广泛的粟类物种,这项研究为提高谷类粮食遗传性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一种国内北部谷子品系:张谷(Zhang gu)进行了从头测序(de novo assembly),获得了大小约为423Mb(N50达到了1.0Mb),包含38,801个蛋白编码基因的全基因组序列,这些基因预测超过81%已经表达。通过基因组注释和分析发现,谷子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约占整个基因组的46%。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对另一谷子品系A2进行了重测序——A2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谷子杂交雌株品系,利用这两个品系亲本F2代群体,完成了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
来源:生物通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环保在线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