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产品关键字:
暂无信息 |
装备制造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点击次数:210 发布时间:2012-1-12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进步很大,产量和产值都已成为世界*。但我们制造业的一些高技术含量产品和关键零部件或者还不能生产,或者质量不敌国外产品,还是要依靠进口。国产产品主要分布在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原创技术还落后于发达国家。
例如船舶工业,我国船舶生产量、新增船舶订单和累计手持订单2010年已居世界*,但是导航仪表系统基本是国外的。发动机有的船东仍喜欢选择国外产品。LNG运输船、海工装备等船舶的设计制造能力仍不敌韩国。在2011年新增船舶订单上,产品大部分落入韩国造船企业之手。再如风力发电设备,我们这几年发展特别快,虽然风力发电机大部分是我们自己生产的,但轴承,特别是变速箱里的轴承,大部分还是国外进口产品。2010年,我国装备进口额2553亿美元,其中进口数控机床120亿美元。
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中,那些zui前沿、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装备制造的“心脏病”和“神经病”
装备制造没有一个量化的定义。泛指技术含量高、我们目前还难以掌握的重大装备就属于装备。例如前面讲的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设备,数控机床和轴承、液压件都可归为装备。
这些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进步非常大。“国产装备,装备中国”是几代人的梦想,我认为这个梦现在百分之八九十实现了。2000年,我国机械装备工业总产值达到1.44万亿元,2005年达到4万亿元,2010年达到14.38万亿元,年均增长25%;2010年资产总额10.4万亿元,“十一五”比“十五”翻了一番,相当于5年再造一个机械工业。据统计,2009年机械产品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跃居世界*,成为机械制造*大国,国内*达到85%。
有一个说法,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有两个“病”,一个是“心脏病”,一个是“神经病”。“心脏”就是发动机,比如飞机发动机,民用航空的发动机几乎100%还都是国外的。军机的发动机我们必须自己制造,但有一部分仍要进口。“神经”是指机械设备里的控制系统、传感系统。十年前几乎也都是用国外的,这几年我们培育了几个系统,电站、部分化工企业的控制系统开始采用国产产品,但核电站的关键控制系统我们还是不敢碰。数控机床的研发现在进步很大,但大部分分布在中低端,特别精密的控制系统还是和国外产品有差距。
装备在整个机械制造产业里的附加值非常高,技术含量非常高。我们讲的制造业主要指的是这部分,由于我们自己还不会做,所以不得不以高价从外国进口。
现在随着中国的制造能力增强,外国对我们的戒心也越来越大,不像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他们对我们没什么戒心,但是现在他们看见中国创造能力太强了,所以现在技术必须要靠自己的力量去研发。
实践证明,我们要发展装备制造业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尽可能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技术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增强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但同时也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方针。
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有机结合
国产化和自主化并不矛盾。从字面上来讲,国产化是指在中国制造,引进国外的技术在中国制造也是国产化。而自主化是指技术本身是我自己研发出来的。国产化和自主化有交接点,自主化一般来说都是国产化,但是国产化不代表就是自主化。
拿汽车工业来讲,有一种观点批评说我们搞了大量合资企业,生产国外品牌的汽车,扼杀了中国的自主品牌。我认为要历史地、客观地看待汽车工业的合资,不要全盘否定。在改革开放前我们一直在搞自主品牌,上海、东风、红旗、跃进、黄河、北京吉普不都是国产品牌吗?但一打开,我们的品牌无论是性能还是质量都没办法和外国竞争,都垮掉了。引进国外的产品和技术,办合资企业我们开了眼界,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也培养了人才,改进了管理,汽车工业才突飞猛进发展起来,自主品牌才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发展起来。奇瑞的尹同耀zui初就是在一汽大众的合资厂工作过。闭关的自主创新肯定是不对的。
有人提出有三种创新: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就是别人没有的我们中国搞出来的,比如说人工合成胰岛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就是开始是人家的技术,但我们引进后掌握了,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升级,又开发出新的东西。
什么是集成创新?乔布斯就是典型的集成创新,苹果手机就是集成创新,无线通讯技术、触摸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他把艺术和科学结合起来,这就是集成创新。再比如数控机床,就是把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和机械制造技术结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总之,拒绝引进*技术,一切都要自己从零搞起才叫自主创新或一味依赖引进都是不正确的,都应该注意防止。这是我们强调自主创新时必须牢记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过去在科技创新中犯过这个毛病,例如发展风力发电设备,有的投入巨资支持自己原创,从零搞起,花了大钱搞出一兆瓦风机;而有的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很快搞出1.5兆瓦风机,并迅速开发出3兆瓦、5兆瓦风机。自主创新的1兆瓦风机花了大量科研费却落在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后面。
在燃汽轮机研发上也有同样问题,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要割裂开来,要有机结合,相互协调。现在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与体制有关,*管科研,产业部门、*管产业发展、项目安排,各把一摊,协调不够。我个人看法,*主要精力应放在基础科技研发上,产业化工作应与产业部门协调一致,由产业部门具体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