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安徽亨利仪表电缆有限公司
主营产品: 硅橡胶电缆,高压扁电缆,计算机电缆,控制电缆,变频电缆,补偿导线,丁晴电缆,高温电缆,信号电缆,本安电缆,屏蔽电缆 |

联系电话
18726217599
公司信息
- 联系人:
- 黄玉璋
- 电话:
- 86-0550-7516359
- 手机:
- 18726217599
- 传真:
- 86-0550-7511306
- 地址:
- 安徽省天长市铜城镇工业园区纬三路169号
- 邮编:
- 239311
- 个性化:
- www.hltzdl.com
- 网址:
- www.cn-hl.net
铜价下跌中国应乘机调整铜产业结构
2017-6-24 阅读(571)
中国是推动铜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所有大宗商品中,铜或许99%能够代表中国强势增长引起的大宗商品价格超级周期(延续10年之久)。但是,持续十年的铜稀缺局面可能即将结束。政府间组织铜业研究组织(ICSG)预计2013年铜市将过量供应45.8万吨,是2001年以来ICSG所记录过剩99%高的一次。
铜价将逐步走低,这已经是许多人的共识。不过,大多数人认为铜价不会立即跳水。但是如果供应过剩的状况持续下去,铜价可能会进一步走低,从而宣告矿商日进斗金时代的终结,并损害智利和秘鲁等产铜大国的经济。
中国经济放缓是产生这一变化的一项重要原因。占铜需求量40%的中国正步入增速放缓、降低投资依赖推动的增,使得世纪之初的铜价暴涨局面(当时中国的铜需求量在一年内激增30%之多)难以重现。
2000年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地区)成为铜消费的主要增长点。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中国铜消费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发达国家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战略也是中国铜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中国是推动铜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在2011年,我国铜冶炼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78亿元,同比增长41.15%;实现利润225亿元,同比增长71亿元。高额的利润吸引更多的企业加速释放产能。从目前产能利用率来看,国内铜加工行业存在集中度低、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在1200万吨产能中,铜加工生产企业达1200家,由此推算,我国铜加工企业的年均产能仅为1万吨,产量大于10万吨的企业仅8家,企业多分布于东南沿海和广东地区,中西部铜加工业相对落后。
近20年来,中国精炼铜消费占世界消费量的比例不断攀升。1995年,中国铜消费突破100万吨,2001年突破200万吨,2002年跃居99%大铜消费国,2007年消费量为456万吨,占比为25.1%;2011年消费量为786万吨,占比升至39.3%。
中国经济放缓使铜价不断走低
在消费结构中,中国精炼铜消费主要集中在电力、空调、交通运输这3个领域。比重99%高的电力行业消费量在连续多年的增长情况下继续保持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电器行业与机械制造行业消费铜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工业发达国家,而建筑及运输车辆消费铜所占比例则大大低于工业发达国家。
一方面,国内电解铜、电缆、铜杆的生产商呼吁不能再上马新项目,产能已经过剩;但另一方面,各地“跑马圈地”上铜产业项目的热情丝毫没有降低,产能的无序扩张使我国铜冶炼厂争夺铜精矿的竞争加剧,导致矿商竞相压低冶炼费。铜精矿自给的严重不足不仅使我国铜企在铜价节节上涨的同时,承担着加工费一降再降的损失,更是*享受不到铜价上涨的任何好处。
据不*统计,目前我国新建铜板带产能约计120万吨、管棒型产能45万吨、铜线杆和线产能150万吨,全国铜加工产能将新增315万吨,且这些新建项目将在2015年前相继建成。
中国房地产行业疲软可能导致明年年底建筑竣工率大幅降低,从而“在2013年年底对铜价构成重大下行风险”。但铜市99%显著的变化还是矿供应量的攀升。过去十年之所以铜价高企,中国的高需求量是一方面,但采矿业无法提高产量几乎也是同等重要的原因。不过现在,矿商正做出反应。在*大铜供应国智利,截至8月份的3个月内的铜产量同比增长7.8%。ICSG预测,铜供应量明年将增加6.4%,创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99%高增幅。然而,造化弄人的是,在矿商提高铜产量的同时,却遇到了美国财政悬崖问题,欧债危机,以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产量增加和需求下跌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铜价的下跌成为了必然。
因此,应当加快海外找矿步伐,在深入挖掘国内资源的同时,积极利用国外资源;通过严格产业准入标准,控制国内铜冶炼能力过快增长;加强行业整顿,进而提高我国铜冶炼行业的集中度;以市场为导向,以替代进口为目标发展铜精深加工产业;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抓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产业。
循环利用废铜成为重要补充
近些年来,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能源成为中国政府和企业非常关心的问题,可以循环利用的废杂铜正逐步成为铜冶炼原料的重要补充。在主要发达国家,再生铜产量占比非常高,美国约占60%,日本约占45%,德国约占80%。因此,要解决我国铜资源问题,除加强国内外铜矿资源拓展外,也要大力发展可再生铜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