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绝缘油击穿压试验的几种方法
当前国内力行业测定绝缘油的击穿压采用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和标准,各方法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导致测定结果不同。各部门对标准的认识、理解不尽统一,对结果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志力公司就测定方法的统一以及结果的分析判断做些探讨。
1. 测试方法
1.1标准的比较
目前关于绝缘油击穿压测试方法的标准比较常用的有GB/T507-1986《气用油绝缘强度测定法》和DL/T429-1991《力系统油质试验方法》,其中GB/T507-1986主要参照IEC156《绝缘油气强度测定方法》制定,与IEC156差别很小。GB/T507-1986和DL/T429-1991这两种标准的测试方法(前者简称“方法一”,后者简称“方法二”)差别较大,主要差别有两点:一是极形状不同,方法一采用球形和球盖形极,方法二的极为平板倒角形;二是测定油杯容量不同,方法一规定油杯容积为300~500mL,而方法二规定油杯容积不得小于200ml(DL/T429-1991的附录中另有小极、小油杯、小间隙的试验方法)。在DL/T429-1991中有一条注释:“经过滤处理,脱气和干燥后的油及压高于200kV以上的力设备,应按GB507《气用油绝缘强度测定法》,采用球盖形极进行试验。”这两种方法的应用在相关变压器油质量测定标准中有明显的规定:GB/T2536-1990《变压器油》中规定击穿压的测定采用方法一;在GB/T7595-2000《运行中变压器油的质量标准》中规定击穿压的测定采用方法一或方法二;在GB/T50150-1991《气设备安装工程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中规定绝缘油的气强度采用方法一,但试验极采用平板倒角形极。
1.2.1现状
据了解,目前国内力行业,尤其是供系统和安装系统,绝大多数采用方法二测试绝缘击穿压,即以平板倒角形极和较小的油杯进行测试,但又忽略了DL/T429-1991中的注释,无论是什么状态的油,从什么压等级的气设备中采集的油样,统统都用方法二进行测试。
1.2.2原因分析
在力系统中基本上采用方法二测试绝缘油击穿压,这种状况的形成有历史沿革的原因,也有方法一用油量大的原因。
多年来,各用油部门一直采用方法二进行击穿压的测试,相应的试验设备(如极、油杯)都为适应方法二而设计。要严格执行标准,针对不同油样,随时更换油杯、极,必须对测试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这给试验人员增添了许多麻烦。绝大多数情况下,试验人员就用一种极、一种油杯测试所有油样,若试验结果能满足不同等级要求的绝缘油击穿压标准,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而且不会产生任何分歧,但是,如果测定值介于合格与不合格之间,麻烦就出现了。例如,需测定一台500kV运行中变压器油的击穿压,采用平板倒角形极和小油杯,以及相配套的升压设备等试验设备,极之间距离2.5mm,测定的结果为46kV,这显然不满足GB/T7595-2000规定的击穿压试验应按方法一进行。要判断此油样是否合格,就必须再取样,用球盖形极和大油杯进行试验。这样无疑给试验工作带来更大的麻烦。有些单位则采取加深本体油处理的手段,仍用平板倒角形极,直至测定值合格为止。这样做使绝缘油的绝缘性更可靠,但却加大了处理成本,是极不经济的。用平板倒角形极、球形极和球盖形极测得的击穿压值有显著的差异,GB/T7959-2000附录B中对采用3种极测定的击穿压值进行了比较:采用球形极比采用平板倒角形极的高6kV;采用球盖形极比采用平板倒角形*3~6kV;当油的击穿压值在30kV以下时,球形和平板倒角形极的测定值基本一致。但这只是一种统计规律,不能简单地把采用平板倒角形极测得的击穿压值都加上3~6kV,对单个油样来说差别可能很大,也可能很小。
方法一用油量大,需从气设备中多次取样,对于互感器、抗器和少油开关等少油气设备,多次取样后,油量不足就必须补油。因此很多单位都选择方法二,以小油杯进行测试。
1.3试验方法的改进建议
A)方法标准应向标准靠拢。目前IEC156的试验方法是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承认的,其通用性、*性不容置疑。在标准化工作中,优先采用*的、通用的标准制定本国-标准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GB/T507-1986基本上是参照IEC156制定的,要求基本相同。
B)考虑到运行中气设备的油量稍少及测试油杯的容量稍小对测试结果影响不大的情况,可对GB/T507-1986中油杯容量的限制放宽,例如从300~500mL放宽至200~500ml。
C)方法一比方法二更接近于绝缘油的实际使用情况,充油气设备中发生油隙击穿是在场强较高又相对集中的区域,与球形或球盖形极间隙更相似,而不同于平板倒角形极间隙。
2.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
严格地讲,不含水分、灰尘和纤维等杂质的纯净油,击穿起始于个别油分子在场中的极化、离,其化学组成对击穿压影响不大,不同牌号和产地的绝缘油应该具有大致相同的击穿压,并且同一试样平行试样结果的分散性也不大,击穿压值能达到200kV以上(极距离2.5mm)。但实际应用中的油和“纯净油”有*的不同,用目前世界上的净化设备多次处理后的绝缘油,其含水量也往往大于2mg/kg,每100ml油中长度大于5um的杂质颗粒不少于数千个;另外在取样测定过程中油样也不可避免的与周围大气接触,大气中的水分、飘尘会不可避免的浸入油中。这些油中的杂质和溶解于油井与油分子紧密结合的水分子,在纯净的油分子中远未在极之间极化和离之前,就沿场强度方向排列、聚集,进而离形成微小通路,即所谓“小桥”,小通路连接贯穿两级,导致油迅速击穿。油中杂质越多,越易形成小桥,击穿压越低。测定绝缘油的击穿压,实际上是在衡量绝缘油中杂质含量的多少,即判断绝缘油被污染的程度。
油的击穿过程实际上是随机的,与油隙场的瞬间状态密切相关。油中杂质分布的不均匀性和杂质颗粒的运动,导致油隙杂质颗粒的分布随时间改变而不同,因此小桥在场中的位置是不可预知的。尤其是对于平板倒角形极而言,相对均匀的场比球形和球盖形极所形成的同等强度的场所占的空间体积要大得多,小桥形成的位置更加不可预知,形成的概率也要大得多。这也是平板倒角形极测定油的击穿压值比另两种极的测定值低的根本原因。
由以上击穿机理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油隙的击穿虽然是短暂的一瞬间,其过程却是复杂的,即使是一杯试样,在多次击穿试验中的测得值也是分散性很大的,各种试验标准都规定取6次试验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这种规定在一般的测试中是不多见的。把一些显而易见的影响因素做人为的严格规定,使这些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2.1试验仪器的影响
绝缘油介强度测试仪器包括升压装置(手动或自动)、油杯和极、搅拌装置(手动或自动)、数据输出装置(模拟仪表或数显打印机)、计时装置等,每一部分的异常都会使测定结果产生误差,全自动的仪器较好,在测定过程中基本上消除了认为因素的影响。
2.1.1升压装置
升压装置的输出压波形是否近似正弦波,输出压是否与输出显示一直,对结果的准确性有很大影响,不同的测试仪器,其升压装置的性能必须确保符合标准的规定。升压装置的此项性能应由生产厂家在仪器的设计生产中予以保证,用户可在选购仪器时向生产厂家索要升压装置输出压频谱分析和输出压峰值的检测报告。
2.1.2油杯和极
极的形状不同,极周围空间的场也截然不同,平板倒角形极之间的场可以大致看成是均匀场,而球形和球盖形极之间的场为不均匀场,绝缘油在不同场中的表现也*不同。油杯的容量大小、极浸入绝缘油的深浅都会给测定结果带来影响,为此相关标准中都有明确的规定。实践证明,极的加工和装配水平、油杯的形状和材料等不同都会给测定结果带来明显的差异。
2.2环境的影响
大气中飘尘和水气都不可避免地要浸入待测油样中,从而使测定值偏低,因此标准中有油杯加防尘盖和尽快完成测定的提法,有条件的,应尽可能在有空调和洁净、干燥的实验室内进行测定,尤其是在我国南方潮湿多雨的季节和北方沙尘较大的季节,防止环境条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3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判断
3.1试验数据的分散性
一个绝缘油样6次击穿压试验的测定值,其分散性是较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击穿瞬间两个极之间的场分布状态和绝缘油所含杂质的分布状态都是随机的。数据处理中,不论6个数据的标准差S≥10kV(极距离2.5mm)时重新取样测定,这一提法值得*。较准确地说,我们测得的击穿压值只是说明绝缘油在平均值附近发生击穿的概率,偏离此点较多的过高值和过低值出现击穿的概率较低,并不是说该绝缘油在此点一定被击穿。选择击穿压值较集中的范围,取不少于6个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是较为合理的,这样更能较实地反映绝缘油的平均被污染水平。
3.2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得到准确可靠的绝缘油击穿压值,是击穿压试验的zui终目的。若对试验结果产生怀疑,建议用下述办法处理:
A) 检验升压装置输出压波形和幅值。此项工作一般生产厂家都已做了,在正常使用中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不大,在使用中若没有发生明显的损坏由此引起的误差可能性很小。
B) 在测得介于合格与不合格之间时,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验证油杯和极对结果的影响,即同时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极和油杯测定同一油样,在确保两对极间距离都是(2.5±0.1)mm的前提下,测定值较高的应更接近于值。这是因为只有极间距离过大才会使绝缘油的击穿压测定值的误差为正误差,其余各种影响因素,包括极形状、加工精度和表面状态,油杯的材料、形状等,都会使测定值出现负误差,即测得结果小于值。
4.文章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影响击穿压测定的因素较为复杂,人为做一些严格的规定,统一测定方法,继这样将可以大大提高我国绝缘油击穿压测定的技术水平。
尊敬的客户:
感谢您关注我们的产品,本公司除了有此产品介绍以外,还有变压器参数测试仪,变压器容量测试仪,耐压测试仪,氧化锌避雷器测试仪等等的介绍,您如果对我们的产品有兴趣,咨询。谢谢!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环保在线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