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医疗废水的现状及处理工艺流程
阅读:1204 发布时间:2020-6-2医院的污水除一般生活污水外,还含有各种病菌和病原体。因此,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特别是传染病病房排出来的污水,须经消毒后才可排放。面对来势汹汹的*感染的肺炎疫情,如何防止*通过医疗污水传播扩散,已成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构成。该项技术集中收集气体并进行消毒处理,对医疗废水采用“紫外光+次氯酸钠智能投加”双重消毒,有效防止医疗废水成为病毒传播的载体。
医疗废水处理现状
产水消毒方式单一,消毒存在局限性。
问题体现:如臭氧和二氧化氯消毒能力强,但存在时间短,存在消毒死角;如次氯酸钠持续消毒能力强,但如过量投加将导致产水的余氯超标,产水不达标;紫外线消毒效果受到水中悬浮物含量影响大,紫外灯管寿命短,收光效率存在衰减现象。
危害:消毒不*,可能造成有害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未对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进行消毒处理。
问题体现:曝气池等产生的废气随意排放在操作间和大气中;没有任何空气消毒装置。
危害:危害设备操作维护人员的身体健康;给周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给公众健康带来潜在的风险。
工艺流程说明:
医疗废水先经粗格栅处理,去除可能堵塞水泵机组及管道阀门的较粗大悬浮物,并保证后续处理设施能正常运行。
调节池中的废水通过提升泵,泵入智能型医疗废水处理设备中进行处理,在这里绝大部分的COD、BOD、SS、NH3-N等污染物得到去除,污水得以净化,通过“紫外线+次氯酸钠智能投加”双重消毒后,达到GB18466-2005《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标准,设备的废气经过集中收集并进行消毒后排放至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