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脱氮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
阅读:426 发布时间:2021/12/13
低温脱氮技术可用于处理废弃中的氮氧化物。氮素在水体中的过度积累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危害生态系统安全。一般采用生物法进行废水处理脱氮。
温度是影响细菌生长和代谢的重要环境条件。绝大多数微生物正常生长温度为20~35℃。温度主要是通过影响微生物细胞内某些酶的活性而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速率,进而影响污泥产率、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和速率;温度还会影响污染物降解途径、中间产物的形成以及各种物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以及有可能影响到产气量和成分等。低温减弱了微生物体内细胞质的流动性,进而影响了物质传输等代谢过程,并且普遍认为低温将会导致活性污泥的吸附性能和沉降性能下降,以及使微生物群落发生变化。低温对微生物活性的抑制,不同于高温带来的毁灭性影响,其抑制作用通常是可恢复的。
目前低温脱氮技术的研究已经引起众多学者的兴趣,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温度的降低会导致生物脱氮工艺启动时间显着延长,处理负荷和处理效率大幅降低。通过菌种流加、接种耐冷菌、细胞固定化和驯化等有效技术手段,能够提高低温废水生物脱氮工艺的稳定性。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低温脱氮工艺未来的研究可以围绕下面几点展开:
(1)耐冷菌的分离富集。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耐冷菌的筛选,将筛选出的菌种富集培养,用作接种物或者流加菌种,并建立菌群动态变化指示系统,指导脱氮系统的调控。
(2)加大古菌的研究力度。研究古菌的培养特性,将可培养的脱氮古菌用于废水处理,提高系统对低温和恶劣环境的耐受性。
(3)菌种流加过程的优化和控制。深入研究厌氧氨氧化菌的生长和代谢动力学特性,获得菌种流加的定量参数;引进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对该技术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4)多技术结合。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的结合,强化低温生物脱氮工艺。例如在较低温度下通过接种低温优势菌实现了工艺启动后,通过菌种流加优化低温生物脱氮过程,提高其抗冲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