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上海音孚实业有限公司>>技术文章>>“朝阳产业”生物质发电为何深陷困境?
10月18日傍晚,常州与盐城正式签约总投资30亿元的太阳能组件项目。有分析人士指出,这将成为加快我市光电光伏产业发展的新的里程碑。然而,相比屡屡受宠的光电光伏产业项目,现实中的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发展却是步履蹒跚。
这与其一直被舆论界广泛宣传称为“是一种开发利用潜力的清洁可再生新能源”的说法形成鲜明对比。如果非要回答为什么,那就不得不提到其中的代表:江苏国信盐城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
超常规生产反而年年亏损
这家项目建设总投资约2.8亿元的生物质发电企业,地处亭湖区盐东镇东南工业园区内,由江苏国信集团、省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和江苏大宏集团共同出资组建,成立于2007年11月,注册资本6000万元。
走进厂区,占地120亩的卷型料垛场,引人注目。虽然厂内发电锅炉内不停地焚烧秸秆,但烟囱里却没有冒浓烟。“燃煤发电厂会排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产生酸雨。”该公司技术人员说,“我们通过特殊技术,使秸秆经燃烧后不产生有害气体,除尘率达99.9%,只排出水汽,属绿色清洁能源。”
据该公司*显示:项目投入商业运营后,燃料以棉秆为主、其他硬质秸秆为辅,不再消耗煤炭资源;机组投产后,预计年利用6000小时,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年消耗秸秆量为22万吨,年上网电量1.62亿千瓦时,年产值人民币1亿元。
而一组由该公司副总刘海林透露的信息显示,该公司属国有控股,去年公司年发电量2.1亿千瓦时,年消耗秸秆37万吨,年上网电量1.98亿千瓦时。一连串数据,似乎都在传递一个信息:盈利。然而,事实恰恰相反。
昨天上午,刘海林说,2008年12月份至2009年3月份公司先后投产两台发电机组后,盈利100万元;2010—2011年亏损1000万元左右,今年是亏损zui严重的一年,高达1400万元。这是为什么?
成本高市场小竞争压力大
在刘海林的陪同下,记者来到江苏省方强农场看到,该公司两台现代化打捆机在地里每转2分钟便可收捆225公斤秸秆。尽管效率*,但刘坦言,8千亩农场可收面积根本无法满足电厂年消耗75万亩秸秆的实际需求。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环保在线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