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盐城市宇超机械有限公司>>公司动态>>不锈钢丸的定义
不锈钢丸也称不锈钢钢丸、不锈抛圆钢丝切丸、不锈钢抛丸、不锈钢丝切丸,主要用于不锈钢件、铝合金压铸件、铜合金件的表面抛丸、喷砂、喷丸处理。不锈钢丸的生产法可分为两类,目前*的*类制作方法是经熔炼雾化冷却得到的铸造不锈钢丸,英文名为:Cast Stainless Steel Shot,第二类制作方法是不锈钢钢丝经切割、抛圆得到不锈钢丸、不锈抛圆钢丝切丸、不锈钢抛丸,采用第二类方法制作的不锈钢抛丸,英文名为:“Conditioned Stainless Steel Cut Wire Shot”,直译为:“钝化的不锈钢丝切丸”,其中钝化代表将圆柱状两端棱角抛圆;不锈钢丝代表原料;切丸代表切割制成。为此德国和标准化组织专门制定相应第二类方法生产的产品标准:DIN8021-4-1985、SAE AMS 2431/4-1996 Conditioned Stainless Steel Cut Wire Shot ,标准中并规定柱状不锈钢丝切丸经抛丸钝化后的不锈钢丸的圆球度分别用G1、G2、G3标识表示。 经经熔炼雾化冷却得到的铸造不锈钢丸主要有美国Ervin公司和德Vulkan公司。用不锈钢钢丝经切割、抛圆大量生产G1、G2、G3类型不锈钢丸,早在1980年代开始,德国Frohn公司、美国Pelletsllc公司、德国kramer公司、罗马尼亚Chircu等公司。 在国内外,采用*种方法的企业约7家(中国有4家),采用第二种方法的企业约40家(中国有35家、集中浙江、江苏、山东、广东、重庆等地)。 注: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其它化学成分。 304奥氏体型(304 Austenite Type):碳(C)<0.25%, 铬(Cr)=16~18%, 镍(Ni)=6~10%, 硅(Si)<1%, 锰(Mn)<2% 430型铁素体(430 Ferrite Type):碳(C)<0.25%, 铬(Cr)=16~18%, 硅(Si)<1%, 锰(Mn)<1% 规 格:(0.1--3.0) 形 状:(球形,圆柱形) 硬 度:(240--600HV) 材 质: (奥氏体不锈钢, 铁素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 比 重: (7.8g/cm3) 不锈钢丸海关HS编码如下: 1.球 形:7326110000 2.圆柱形:7326199000 |
不锈钢丸也称不锈钢钢丸、不锈抛圆钢丝切丸、不锈钢抛丸、不锈钢丝切丸,主要用于不锈钢件、铝合金压铸件、铜合金件的表面抛丸、喷砂、喷丸处理。不锈钢丸的生产法可分为两类,目前*的*类制作方法是经熔炼雾化冷却得到的铸造不锈钢丸,英文名为:Cast Stainless Steel Shot,第二类制作方法是不锈钢钢丝经切割、抛圆得到不锈钢丸、不锈抛圆钢丝切丸、不锈钢抛丸,采用第二类方法制作的不锈钢抛丸,英文名为:“Conditioned Stainless Steel Cut Wire Shot”,直译为:“钝化的不锈钢丝切丸”,其中钝化代表将圆柱状两端棱角抛圆;不锈钢丝代表原料;切丸代表切割制成。为此德国和标准化组织专门制定相应第二类方法生产的产品标准:DIN8021-4-1985、SAE AMS 2431/4-1996 Conditioned Stainless Steel Cut Wire Shot ,标准中并规定柱状不锈钢丝切丸经抛丸钝化后的不锈钢丸的圆球度分别用G1、G2、G3标识表示。 经经熔炼雾化冷却得到的铸造不锈钢丸主要有美国Ervin公司和德Vulkan公司。用不锈钢钢丝经切割、抛圆大量生产G1、G2、G3类型不锈钢丸,早在1980年代开始,德国Frohn公司、美国Pelletsllc公司、德国kramer公司、罗马尼亚Chircu等公司。 在国内外,采用*种方法的企业约7家(中国有4家),采用第二种方法的企业约40家(中国有35家、集中浙江、江苏、山东、广东、重庆等地)。 注: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其它化学成分。 304奥氏体型(304 Austenite Type):碳(C)<0.25%, 铬(Cr)=16~18%, 镍(Ni)=6~10%, 硅(Si)<1%, 锰(Mn)<2% 430型铁素体(430 Ferrite Type):碳(C)<0.25%, 铬(Cr)=16~18%, 硅(Si)<1%, 锰(Mn)<1% 规 格:(0.1--3.0) 形 状:(球形,圆柱形) 硬 度:(240--600HV) 材 质: (奥氏体不锈钢, 铁素体不锈钢,马氏体不锈钢) 比 重: (7.8g/cm3) 不锈钢丸海关HS编码如下: 1.球 形:7326110000 2.圆柱形:7326199000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环保在线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