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美国圣犹达儿童研究医院(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和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儿童恶性肿瘤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两项研究成果分别发表《自然》(Nature)杂志及其子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在*篇Nature文章中,研究人员揭示了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具有攻击性的机制。该研究发现解释了为什么该肿瘤发展迅速而其他类型的癌症形成则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RB1抑癌基因丧失是导致胎儿发育期间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重要原因,然而科学家们对这种癌症中正常细胞迅速转变成恶性肿瘤细胞的内在机制并不清楚。过去研究人员猜测有可能是RB1基因突变导致细胞基因组失稳,染色体断裂和重组。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对来自4名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肿瘤含有极少数的突变或染色体重排,与迄今已发现的几乎所有其他癌症测得的序列相比,视网膜母细胞瘤肿瘤测得的序列中含有约少于15倍的突变。其中一个病人中,RB1是*突变的基因。
随后,研究人员进一步解析了RB1基因突变的影响,发现RB1突的导致了与癌症发生相关的多种基因表观遗传学调节异常,其中包括一种称为SYK的基因。SYK基因在正常眼睛发育中不发挥作用。当研究人员在正常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检测SYK蛋白水平时,在82个肿瘤样本中发现了高水平的SYK蛋白。这一研究发现推动了研究人员对于视网膜母细胞瘤新治疗策略的开发和新治疗靶标的研究。
在另一篇Nature genetics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测序技术筛查了一种罕见的致命性儿童脑肿瘤——弥漫性真性脑桥神经胶质瘤(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 ,DIPG)相关的体细胞突变。
DIPG是一种发生于脑干的高侵袭性肿瘤,在儿童期发病,约占儿科脑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病率的10-15%左右。由于无法通过非侵入性成像技术确诊,且不能接受手术治疗,超过90%的患者会在2年内死亡。发现治病基因突变将帮助科学家找到新的选择性治疗靶标。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对7名DIPGs患者和对照人群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随后对另一组来自43名DIPG患者和36名小儿非脑干胶质瘤(non-BS-PGs)患者的样本进行了特定区域测序。发现78%的DIPG肿瘤和22%的non-BS-PGs与两种基因突变相关:分别是编码组蛋白H3.3的H3F3A基因和编码组蛋白H3.1的HIST1H3B基因。
研究人员表示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他们将进一步治疗揭示H3F3A和HIST1H3B基因突变对于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及导致癌症的机制。
来源:生物通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环保在线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