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利用单克隆抗体(mAbs)治疗癌症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抗体药物偶联抗癌药成为了淋巴瘤和实体瘤强有力的新治疗选择,免疫调节抗体近来也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成效。开发治疗抗体要深入了解癌血清学,蛋白质工程技术、作用及耐药机制,以及免疫系统与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在一期(4月刊)的《自然综述癌症》(Nature reviews cancer)杂志上发布了一篇题为“Antibody therapy of cancer”的综述文章,概述了开发癌症患者抗体治疗的基本策略,从临床前研究延展至人类试验。
上接:Nature reviews:抗体介导肿瘤细胞杀伤机制
抗体靶向的肿瘤抗原
用于肿瘤治疗的单克隆抗体(mAbs)安全性和疗效各不相同,主要取决于靶向抗原的特性。理想情况下,靶抗原应该数量丰富,易于获取,均一、一致及*地表达于癌细胞表面。抗原分泌应zui少,因为分泌抗原会结合血液循环中的抗体,阻碍足够的抗体结合肿瘤。如果理想的作用机制是ADCC或CDC,为了免疫效应细胞和补体蛋白能zui大限度利用抗体Fc域,抗原抗体复合物不会被迅速内化。相比之下,将毒素传递到癌细胞的抗体或蛋白,以及主要作用基于下游细胞表面受体的抗体,具有良好的内化则zui为理想。
治疗性mAbs识别的肿瘤相关抗原可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造血细胞分化抗原是糖蛋白,通常与分化簇(CD)分型相关,包括CD20, CD30, CD33 和 CD52。细胞表面分化抗原是存在于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表面一组不同的糖蛋白和碳水化合物。参与生长和分化信号的抗原通常是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在癌症患者中抗体靶向的生长因子包括CE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 又称ERBB1)、ERBB2(又称HER2)、ERBB3、MET(又称HGF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EPHA3、肿瘤坏死因子(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1(TRAILR1,又称 TNFRSF10A)、TRAILR2 (又称 TNFRSF10B)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剂配体(RANKL; 又称TNFSF11)。参与血管生成的抗原通常是支持新血管形成的蛋白或生长因子,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 受体(VEGFR)、αVβ3整合素和α5β1整合素。肿瘤间质和细胞外基质是*的肿瘤支持结构。作为治疗靶标的间质和细胞外基质抗原包括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和tenascin蛋白。
近年来科学家们投入了相当大的努力鉴别在癌症中适用于抗体疗法的新抗原靶标。血清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数据库被广泛用于鉴别在肿瘤细胞群中过表达或与癌细胞增殖驱动基因突变相关的抗原和受体。利用这些方法鉴别的适用于抗体治疗的抗原包括有EGFRvIII、MET、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 和 FAP。
来源:生物通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环保在线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