舐犊情深,基因决定?
由于缺乏这种基因的母鼠丧失了母性,所以 fosB 基因成了*个被大肆宣扬为“妈妈基因”的基因。几年后,研究人员发现名为 Peg1/Mest 和 Peg 3 的基因也影响小鼠的母性。关闭这些基因后,母鼠的表现与被敲除 fosB 基因的母鼠相似,对饥肠辘辘的幼崽不闻不问。这两种基因都会对催产素的分泌产生影响,催产素在脑内产生,是与像爱抚和哺育这样的母性行为有关的激素。当催产素分泌受到影响时,动物就会表现哺育行为受阻,不再照顾后代。 小鼠和人类有很多相同的基因,所以有很多人认为 fosB , Peg1/Mest ,和 Peg3 这些基因也会影响女性的哺育本能。很多脑子活络的人就该考虑了(特别是男士和他们的妈妈),或许我们可以对每一个想做妈妈的人进行基因测试,看她的染色体中是否有这几种基因,然后就可以她是那种能轻声软语哄孩子睡觉的人,还是把孩子往门外一扔由着他哭的人了。或者是,我们还可以用基因工程手段化身为超级妈妈,这样就不会有年轻的父母觉得刚出生的孩子的吵闹使自己头痛欲裂了,每个孩子也都可以有耐心无边的父母。可惜的是,这些想法过于简单和一厢情愿了 。
基因不是的
做这项研究的科学家从未声称他们发现了妈妈基因,很多报道中将这些基因的作用夸大了。很明显,人类比小鼠要复杂得多,人类的行为也更精妙,每个人的行为和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个人经验有很密切的关系。
说某个基因使女性成为好妈妈,就如同说是汽化器使飞机能够飞行。当然了,飞机上如果没有将空气和燃料混合起来的装置,它是不可能飞起来的,但是如果将飞机能飞全都归功于汽化器,你让机翼、飞行员甚至飞机上的螺丝、飞机周围的空气情何以堪?
对于“妈妈基因”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些基因的确能影响蛋白质的转录、神经元的激发、神经元信号的传递,以及激素的接收和处理过程等。上面提到的每个过程都能决定我们的哺育行为,一旦某个基因有缺陷,或表达过程中出现问题,我们都有可能会像实验中的大鼠那样丧失母性。毫无疑问,对这些基因的研究能为我们提供关于哺育行为的宝贵信息,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个基因都只是能决定我们的行为的一分子,而不是全部。
那么,究竟怎么样才算是好妈妈呢?这事儿很难说,关于它的争论就属于科学领域以外的内容了。就算是前一分钟你还忍不住想把哭闹的婴儿扔到门外,当他安静下来在你的臂弯中安详地进入梦乡,你是不是也会觉得自己又成了个好妈妈呢?
编辑的话:正如本文中一再指出的,单个基因都只是决定我们行为的一种影响因素,很多关于其他单个基因的说法,比如“同性恋基因”等等,其实严格来说,也都不太准确。人的行为之复杂,影响因素之多,决不能简单地将某种行为归因到某个基因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