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士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中级会员 | 第14年

13127537090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下载   >>   Nature子刊:中外学者合作揭示短花药野生稻基因图谱

标准品
培养基
培养基原料 霍乱弧菌诊断血清 大肠艾希氏菌诊断血清 志贺氏菌属诊断血清 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 标准血清,诊断血清 抗生素药敏纸片 微生物配套试剂 微生物生化管 管装培养基 即用型液体培养基 一次性培养基平板 显色培养基 临床培养基 菌种保存培养基 四环素检定、厌氧亚硫酸盐还原杆菌检测培养基 维生素检测培养基 一次性卫生用品卫生检测培养基 罐头食品商业无菌检测培养基 饮用水及水源检测培养基 药品、生物制品检测培养基 化妆品检测培养基 动物细胞培养基 啤酒检验培养基 军团菌检测培养基 支原体检测培养基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检验培养基 弯曲杆菌检验培养基 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厌氧菌检验培养基 阪崎肠杆菌检验培养基 溶血性链球菌检测培养基 李斯特氏菌检测培养基 弧菌检测培养基 乳酸菌、双歧杆菌检测培养基 酵母、霉菌检测培养基 检测培养基 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检验培养基 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杆菌及肠杆菌科检测培养基 细菌总数检测,增菌培养基
抗体
生物试剂
细胞
菌株
血清
细胞分离试剂
试剂盒

Nature子刊:中外学者合作揭示短花药野生稻基因图谱

时间:2013-3-19阅读:1487
分享:
  • 提供商

    上海士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资料大小

    107.4KB
  • 资料图片

  • 下载次数

    115次
  • 资料类型

    JPG 图片
  • 浏览次数

    1487次
点击免费下载该资料

                      2013年3月13日,由中国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及亚利桑那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的短花药野生稻(Oryza. brachyantha)基因组学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在线发表。该研究为稻属的比较、进化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

稻属含有两个栽培稻和20多个野生稻,而野生稻蕴含着宝贵的基因资源。短花药野生稻是稻属中与水稻亲缘关系较远的一类野生稻,具有对多种水稻病原菌和一些非生物胁迫较好的抗性。同时,短花药野生稻具有稻属zui小的基因组,结合其在进化树中的特殊位置,可能保持着较为接近稻属祖先基因组的状态。因此,通过比较短花药野生稻、水稻及其他野生稻的基因组,研究者可以获得稻属进化过程中发生的基因组变异的信息,从而更加准确的理解水稻基因组的结构和进化过程。

本研究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测定了高质量的短花药野生稻(O. brachyantha)全基因组序列(大小约为261 Mb),并结合BAC末端以及物理图的数据,将96%的基因组序列定位到12条染色体上。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在短花药野生稻基因组中,转座子的活性较低并不断的从基因组中被删除,从而导致该基因组维持较小的状态;此外,水稻基因组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基因重复,这些基因可能是通过串联基因重复或者基因转移的机制在基因组中不断进行扩增。通过分析短花药野生稻和水稻基因组中的异染色质区域,研究人员发现基因重复不仅可以增加基因的拷贝,同时这些冗余的序列还可以作为重复序列扩增的热点,这对异染色质的形成和维持有着重要意义。

华大基因该项目负责人黄铨飞表示:“本研究揭示了稻属基因组进化,特别是在基因组大小、基因移动和异染色质进化等方面新的分子机制。未来,稻属将会有更多的代表性物种基因组序列公布,这将使稻属成为一个更好的从事植物功能和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的系统。”

原文摘要:

Whole-genome sequencing of Oryza brachyantha reveals mechanisms underlyingOryza genome evolution

The wild species of the genus Oryza contain a largely untapped reservoir of agronomically important genes for rice improvement. Here we report the 261-Mb de novo assembled genome sequence of Oryza brachyantha. Low activity of long-terminal repeat retrotransposons and massive internal deletions of ancient long-terminal repeat elements lead to the compact genome of Oryza brachyantha. We model 32,038 protein-coding genes in the Oryza brachyantha genome, of which only 70% are located in collinear position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rice genome. Analysing breakpoints of non-collinear genes suggests that double-strand break repair through 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gene movement and erosion of collinearity in theOryza genomes. Transition of euchromatin to heterochromatin in the rice genome is accompanied by segmental and tandem duplications, further expanded by transposable element insertions. The high-quality reference genome sequence of Oryza brachyantha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functional and evolutionary studies in the genus Oryza.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拨打电话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