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一张城市环境空气监测网络将覆盖全国所有的地级城市和部分县城,并增添新的监测内容,现在,嗅觉灵敏的商人已瞄准了价值百亿的
空气质量监测仪器行业,等待政策红利下的行业井喷。
新国标催生新商机
2011年以来,空气质量的“国标”修订会密集召开。多个迹象表明,PM2.5纳入日常监测几成定局。过去的10月,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漫天的灰霾都源于这个叫作PM2.5的家伙。
随着即将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的建立,新晋的监测指标将会给不为人知的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带来巨大商机。
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主要来自燃煤电厂、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和PM10(可吸入颗粒物)一样,二者均可吸入肺部,携带病毒和细菌。同等质量浓度下,单位体积内的细粒子个数越多,危害越大。即PM2.5比PM10对人体危害更大。
按照2005年世卫组织更新的《空气质量准则》,越来越多的国家已将PM2.5的监测纳入空气污染指标体系。而我国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必测项目只有PM10、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老三项”,至今尚未将PM2.5单列为空气质量指标。
其实,早在2007年,北京等城市就开始了PM2.5的监测准备工作,迄今北京的27个监测点位中,已有数个装备PM2.5测试仪,只是*数据属“测而不发”。
2011年5月,环保部印发了《关于开展<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办法(试行)>试点监测工作的通知》,在全国26个省份各选取一个城市,试点新增监测项目。新增内容就包括:PM2.5、一氧化碳、臭氧、铅、苯并芘(一种致癌物)等。利好消息不止于此。从11月1日起,我国出台了《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的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开始对PM2.5测定进行了规范。这也是对1986年《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的修订。
这也意味着,随着PM2.5等新指标的监测全面铺开,全国33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的600多个空气自动监测子站将陆续安装相关监测设备。
“空气质量监测市场前景广阔,灰霾监测将成为大气监测新的利润增长点。”环境
监测仪器河北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先河环保)总裁助理刘国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事实上,“十二五”期间,除PM2.5之外,有机污染物、臭氧、一氧化碳、重金属及温室气体监测逐渐成为全国大气质量监测重点。
2010年,安信证券的分析师张仲杰和林晟曾研究分析,空气自动监测系统预计三年的市场总体规模在3000套以上。据仪器信息网的不*统计,到2010年时,环境监测仪器的市场容量已增至110亿元。
如今,这一数字可能还要更乐观。一旦全国340个地级以上城市逐步实现全部自动在线监测,中国的两千多个县城,将是下一步监测仪器消费的大用户。再加上地级城市需要增加完善,省会城市需要更新换代,农村监测点需要建立,环境空气监测仪器行业很可能催生一个个“大富豪”。
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已经蓄势待发。“我们已经在大气复合污染(灰霾)自动监测预警方面进行了储备,等待政策红利的到来。”刘国云自信满满地告诉记者。
根据2009年中国环境监测工作情况统计,当时全国的环境监测经费有55亿多,环境监测仪器有15万多台(套),其中已建和在建的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点有1400多个,其中国控监测点有661个。国控监测点已全部实现了空气质量在线自动监测,数据直接传至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并已向社会公开,在网络上实时发布监测指标的小时值。
强大的监测网络似乎已经形成,然而,刘国云还比较忧虑,“环境监测仪器这一行业在国内的发展还是比较分散,没有引起公众的关注。”不仅如此,连专门负责管理环境监测设备的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在南方周末记者要求提供数据时,也表示无能为力,“国内目前的水平只有环境监测设备的总体数据,而没有空气监测行业的细分资料。”
随着国家环境监测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空气质量监测装备行业也必然会重整市场。值得注意的是,为提高监测数据质量、降低监测成本,在环境监测行业淘金的设备厂商开始尝试各种新的赢利模式。
比如,先河环保开始尝试“转让-经营”模式(简称“TO”),即由设备生产商投资建设并运营、维护监测设备,由第三方进行比对,环保部门出资购买数据,并行使质量控制职能。2011年9月起,先河环保开始在山东试点TO模式,其运营比例不断增加,约占总收入的10%。除山东外,先河环保在河北、河南、山西、黑龙江、北京和株洲等地的运营服务也在逐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