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产品关键字:
中科院研究员综述嗜热菌功能基因组学
点击次数:393 发布时间:2013-7-29
近日,*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功能基因组团队负责人徐健研究员、助理研究员林璐综述了嗜热菌功能基因组学,相关内容发表在3月17日的《Biotechnology Advances》。
文章题目为“Dissecting and engineering metabolic and regulatory networks of thermophilic bacteria for biofuel production” ,全面总结了嗜热菌用于生物燃料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指出发展新的基因网络调控手段和遗传改造技术对于实现嗜热菌工业应用潜力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前期研究基础,提出了嗜热菌活体细胞工业应用的三个研究重点:碳源利用、目标产物产出、环境耐受性的提高。
嗜热微生物的适宜生长温度高于50 oC,能够在其他生命难以涉足的环境中繁衍生息。其作为细胞工厂具有一系列*的生物特性。首先,它们是一系列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热稳定性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如各种水解酶、DNA聚合酶和乙醇脱氢酶等。其次,一些梭菌属(Clostridia)和嗜热厌氧菌属(Thermoanaerobacter)等的革兰氏阳性嗜热厌氧细菌,具有耐高温、降解纤维素、五碳糖六碳糖的共利用等生理特性,因此对于整合生物加工(Consolidated BioProcessing;CBP)等纤维素燃料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以革兰氏阳性厌氧嗜热细菌为例,通过与常温细菌的比较,系统剖析了高温环境下细胞代谢和调控网络在功能和进化上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于高温环境应用的代谢网络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思路。文章中涉及的嗜热菌功能基因组研究,除在生物制造细胞工厂领域应用外,还对研究生命起源、挖掘生物资源、环境下的进化理论和生态学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中科院纤维素乙醇重大项目等支持下,该团队在革兰氏阳性嗜热细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包括:五碳糖六碳糖共利用机制、乙醇耐受性的微进化机理和基因工程改造、以及基于超声波的原位高通量遗传转化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基于上述研究,林璐的博士学位论文(指导导师徐健研究员)荣获2013年中科院百篇博士论文。来源:生物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