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黄河源区,一般是指介于95°-103.5°E,32°-36.5°N 之间,唐乃亥以上区域,是黄河上游主要的水源涵养区,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黄河源区受气候变化影响,冻土层及植被覆盖出现退化,地表长波辐射增加、土壤含水层下界扩大或消失,水资源锐减。土壤冻融过程在该区域水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科研人员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选取2个典型年分别设计了2个控制试验和2个敏感性试验来研究土壤初始状况变化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通过再循环降水率定量描述不同气候背景下陆面对黄河源区水循环的影响,并从环流角度进一步分析土壤初始状况改变对源区水循环影响的物理机制。
研究发现:陆面对水循环的影响受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影响较大,较弱的环流背景下再循环降水率较强环流背景大5%左右。土壤初始状况对水循环要素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土壤初始温度升高/降低,水汽通量增多/减少,后期降水增大/减小。不同环流背景下,土壤记忆时间不同,在弱的环流背景下,土壤记忆时间要长,初始状况扰动可持续1至2个月。
该研究对黄河源区开展陆面冻融过程对区域水循环影响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发表于《地球科学进展》。
本研究项目受到*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黄河源区陆面过程对水资源变化的影响研究”(编号:KZCX2-YW-32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青藏高原沙漠化对变化的响应”(编号2013CB956004)、*百人计划项目“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周边典型流域气候变化研究”共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