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获悉,南海定量化沉积旋回识别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Detecting Sedimentary Cycles using Autocorrelation of Grain size”于2013年4月11日在Nature子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 上发表,成果被评价为“a breakthrough in sedimentary studies”。
沉积旋回识别是利用沉积物进行古环境解释的先决条件,以往对沉积旋回识别主要依靠沉积学家的经验判断,识别困难、存在多解性。该成果提出和利用垂向沉积物粒度的自相关性定量识别沉积旋回方法,通过计算沉积物平均粒径垂向序列的自相关系数,准确地识别沉积旋回,具有客观性和定量化优点,可准确判别柱状样中的沉积旋回、沉积构造以及堆积模式,为进一步高分辨率地揭示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的演变过程研究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该成果由南海海洋所出站博士后肖尚斌(现供职三峡大学)及其合作者陈木宏研究员等完成,研究样品E602由2004年南海北部开放航次采集,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