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谷研实业有限公司
初级会员 | 第13年

18321818584

从乙烯看中国炼化市场竞争变局

时间:2013/9/3阅读:774
分享:

从乙烯看中国炼化市场竞争变局

 zui近,关于乙烯的消息喜忧参半。

    可喜的是,国家统计局0月2日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中国乙烯产量同比增长36.9%。目前,我国乙烯裂解技术和分离技术都已实现国产化。

    令人担忧的是,中东大量低价乙烯对我国市场的持续冲击已造成一定影响。甚至有专家断言,到205年,中国乙烯的开工率仅为54%,近半数乙烯装置可能停产。

    “乙烯市场越来越复杂。这不仅是乙烯产业的问题,而且是整个炼化产业格局的变化,是我国炼化市场竞争环境的缩影。”中国石油大学能源战略研究所研究员郭海涛强调。

    乙烯业面临的考验

    中东乙烯大量进入东亚市场早已开始,但它和我国石化市场从未像现在这样紧密。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资料统计显示,中东地区的乙烯衍生物2008年以后产能每年以.8亿吨的幅度增长。其中,有.7亿吨产能用于出口,约一半的产量出口到东亚地区。而中国是这些产品的主要出口地。今年上半年,中东乙烯对亚洲等主要市场的供应量大幅增加,幅度超过50%。预计到205年,中东地区聚乙烯、乙二醇和聚丙烯等石化产品对中国的出口量合计能达682万吨。

    而据美国斯坦福咨询公司(SRI)今年3月发布的预测报告称,乙烯及其衍生物需求量到205年才达.6亿吨。显然,需求量和产量间的差距将导致一部分实力弱的企业降低乙烯开工率。预测同时显示,5年后,东亚国家的乙烯装置将以两位数速度减产。

    中东乙烯如此大范围扩张市场的原因何在?“成本是直接原因。”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原总地质师曾兴球说。

    乙烯裂解原料费用约占成本的80%。原料越重,乙烯成本越高,即裂解原料的选择,决定乙烯成本。现在,中东主要石油国2/3的乙烯是以乙烷和丙烷作裂解原料。乙烷和丙烷主要是天然气的副产物。而中国乙烯以石脑油和轻柴油为裂解原料,它们主要是原油的副产物。而从看,天然气价格只相当于原油的25%至60%。这直接导致了乙烯及衍生品的成本差距。据有关专家测算,中东地区的乙烯、聚乙烯、乙二醇成本仅为我国的20%至30%。

    中国炼化市场悄然生变

    “从乙烯困局我们能看到炼化产业国内外竞争形势的悄然变化,即竞争国内化的问题,而且这种趋势愈演愈烈。中国的石化企业,在内就能感受到彻头彻尾的竞争。”郭海涛说。

    说到竞争国内化趋势,就不得不提外资公司。

   郭海涛介绍说,大炼化公司进入我国市场,有些以卖产品为主,但大多数参与竞争,是以合资或独资公司为形式的。组建公司的主要手段包括直接投资、并购中小企业、与国家石油公司合资或合作,以及控股等形式。

    中国入世前,外资炼化企业大多持观望态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世界炼化业重心东移,欧洲和北美的炼化企业加快了向亚洲,尤其是环太平洋地区新兴市场投资和产业转移的速度。随着中国入世后过渡期的结束,中国成品油市场的逐步放开,外资炼化企业开始加快了在华炼油化工领域的投资。

    近年来,外资公司加大了对有机中间体、精细化工和基础石化品的投资,逐步进入中国的石化下游加工和终端产品领域,目前在化工、三剂、涂料、日化产品、医药和农药等行业发展较快。BP是中国市场目前zui大的醋酸商,*高达30%。在中国聚苯乙烯中,外资企业的产能已占全国总产能的50%。拜耳公司在华主要发展涂料、聚氨酯、聚碳酸酯等业务。目前中国已成为拜耳在亚洲的第二大市场。埃克森美孚、壳牌等公司分别与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合资,完成几大乙烯项目建设。

    据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朱和研究,外资进入中国炼化市场的主要特点有:首先,部分跨国公司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捷足先登成为投资中国炼油领域的先导。其次,资源国石油公司凭借资源和成本优势,*成为中国炼油化工领域的主要外资力量。

    如何应对竞争国内化

    面对外资的全面渗透,中国的炼化企业面对的市场越来越化。那么,如何适应这种内的竞争环境呢?

    曾兴球说,应对竞争,我们的炼化企业一定要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从中东乙烯的例子就可以看出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为什么中国企业不能像中东一样从天然气中提炼的乙烷作裂解原料?有人说是中国的天然气杂质含量多。其实还是技术不过关。

    “现在,大石油公司的核心技术都是一个团队的人共同完成,不是哪一个人就能掌握某项核心技术的全部。所以,我们虽然可以走‘市场换技术’的道路,但不要心存幻想,核心技术人家是不会给我们的。我们也不能轻易把市场拱手送上,而应在合作中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曾兴球说。

    郭海涛说:“对于中东乙烯的冲击,我认为,本来就应该有一批产能低、实力差的企业倒台。只不过中东乙烯起到了助推作用,让有能力的企业留了下来,这很正常。”

    同时,他建议,中国炼化企业做强,需要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努力,上下联动。政府要在产业政策、激励机制上引导,研究机构要做实质性的、*的、系统的科学研究,而企业要摒弃“大而全”思路,做出特色、做精优势产品。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拨打电话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