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污水净化设备工厂
简介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层面对环境治理的深度和措施日益增加,在有效控制 面源污染的前提下,加大污水站的投入和建设速度,实现了城镇污染面源控制和污水 管网遍布的局面,遏制了大规模污染的发生。
厌氧处理是回收能源、降低好氧负荷重要途径。随着人力、电力、蒸汽费用的提 升,厌氧预处理是减少治污企业运行费用、提升处理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二级生物接触氧化槽
在一级接触氧化槽、二级接触氧化槽中悬挂生物填料,槽底设有曝气管汇及曝气头。曝气气源由鼓风机房中的鼓风机(一用一备)提供。
一、二级生物接触氧化槽是进行生化处理,去除有机物的主要场所。
2.2.2沉淀槽
沉淀槽中设有中心布水器,用于沉降污泥。
2.2.3清水槽
两台带耦合装置的潜水排污泵(50QW-8-15-1.1)并联(一用一备)安装于清水槽的液面下,两个电缆浮球开关悬于清水槽中,通过高、低液位控制潜水排污泵的启、停,出水由潜水排污泵提升外输。
2.2.4鼓风机房
两台TSR罗茨鼓风机并联(一用一备)安装于鼓风机房中,进、出气口安装有器,出气口安装有调节闸阀。
物填料系统
小试系统主要包括进水池、控制区、生物填料区等单元,其中生物填料区由4种处理组组成,即聚丙烯纤维生物填料组、铝污泥生物填料组、聚丙烯纤维-狐尾藻组和铝污泥-狐尾藻组,各组均另设1个平行试验,取平均;承载聚丙烯纤维生物填料和铝污泥生物填料的网架均采用钢结构;生物膜挂膜采用自然挂膜,网架置于水面以下,将生物填料沿池体长边间隔8 cm依次系挂于网架上,水流平行方向设7行,垂直方向设4行;狐尾藻种植于生物填料区的上部,种植密度为100株∕m2。小试系统各部分规格如表1所示,生物填料与孤尾藻组合组剖面。
为保证小试系统中狐尾藻的稳定生长和生物膜的自然挂膜,在运行1个月后正式开始试验。试验采用连续进水方式,通过蠕动泵调节进水流速,均由顶部进水和出水。该小试系统处理水量为360 L∕d,表面水力负荷为0.3 m3∕(m2·d),水力停留时间为2 d。测定系统出水水质,主要检测TP、TN、NH3-N浓度及CODCr。CODCr采用重铬酸盐法测定;TP浓度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1200,MAPADA)测定;TN和NH3-N浓度采用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GMA3510,森普)测定。
溶解氧浓度
选取出水口水深10 cm处作为溶解氧(DO)浓度监测点,考察小试系统运行期间不同处理组出水DO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试验运行期间,各处理组DO浓度分别为:聚丙烯纤维生物填料组,3.2~4.3 mg∕L;铝污泥生物填料组,3.5~4.4 mg∕L;聚丙烯纤维-狐尾藻组,6.2~7.1 mg∕L;铝污泥-狐尾藻组,6.1~7.2 mg∕L。2个组合组DO浓度变化趋势一致,且水体DO浓度远高于生物填料组。 pH
系统运行期间不同处理组的出水pH随时间的变化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不同处理组的出水pH差异较大,其中铝污泥生物填料组和铝污泥-狐尾藻组出水pH较为稳定,在7附近波动;聚丙烯纤维生物填料组和聚丙烯纤维-狐尾藻组出水pH随时间变化波动范围较大,聚丙烯纤维-狐尾藻组出水pH维持在6.5以上,而聚丙烯纤维生物填料组出水pH基本在6.5以下,与进水pH相差不大。
CODCr的去除效果
系统运行期间不同处理组的出水CODCr随时间的变化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不同处理组对CODCr的去除效果为铝污泥-狐尾藻组>聚丙烯纤维-狐尾藻组>铝污泥生物填料组>聚丙烯纤维生物填料组。铝污泥-狐尾藻组对CODCr的去除效果好,平均去除率为74.62%;聚丙烯纤维-狐尾藻组次之,平均去除率为69.71%;铝污泥生物填料组对CODCr去除效果较差,平均去除率为65.96%;聚丙烯纤维生物填料组去除效果差,平均去除率仅为59.94%。铝污泥-狐尾藻组的出水平均CODCr可达到GB 3838—2002的Ⅳ类标准(<30 mg∕L),聚丙烯纤维-狐尾藻组、铝污泥生物填料组的出水平均CODCr达到GB 3838—2002的Ⅴ类标准(<40 mg∕L),聚丙烯纤维生物填料组对CODCr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但其出水平均CODCr处于较高水平,未达到GB 3838—2002的Ⅴ类标准。
新疆污水净化设备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