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动力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有动力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微电解催化技术
污水绝大多是都是属于有机废水类,具有高盐度与高浓度的特点,因此一直是环保部门致力研究的主题。微电解技术是一种处理高浓度废水的有效工艺,能够有效缓解废水中高盐度、高色度以及难以降解的问题,并且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
微电解技术在没有通电的情况下,能够产生“原电池”效应,通过设备中填充的填料来完成。在通电之后,水中的“原电池”数量会增多,并且这些原电池之间能够产生1.2V的电压差,形成微电解。微电解技术利用废水中水的特性,将其作为电解质,让电流在对其放电的状态下被还原或是氧化。从而降解其中的氧化物。在废水脱色处理上,微电解技术能够将废水中的助色基团或是发色基团进行破坏,将其基因链断开,以此来达到脱色的效果。在水中杂质的处理上,由于电解质能够让废水中的铁离子发生改变,由Fe2+变成Fe3+,因此废水的絮凝活性加大,并且微电解技术在使用时还会起到调节水中PH值的作用,在这种调节下,废水中很容易生成氢氧化铁跟氢氧化亚铁,其絮凝能力要比以药剂得到的胶体要高得多。在这种环境下,废水中的有机大分子、微小颗粒以及金属粒子能够被有效吸附,通过“氧化――还原”的方式来达到净化效果。
微电解技术的特点
1、发生反应速度快
废水由于水量比较大,因此处理上不能够占用太多时间。微电解技术在对废水的反应上相应较快,处理过程较短,一般来说只需要一小时左右即可。
2、适用范围广
微电解技术由于是利用废水来作为电解质的,因此能够使用于大多是水质类的有机污染物,像是硝基、偶氟、卤代或是炭双键等。
3、二次污染程度低
微电解在对污水的处理中生成的铁离子或是亚铁离子在混凝效果上要比传统使用的混凝剂好很多,并且不需要在里面加入铁盐之类的物质,能够祛除COD,让废水的可生化性大大提高,二次污染的程度较小。
好氧池污泥浓度和其他控制指标的关系
1)活性污泥浓度和污泥龄的关系
污泥龄是通过排除活性污泥来达到污泥龄指标的可操作手段的。通过合理的污泥龄及食微比的控制即可给出控制活性污泥浓度的合理范围。事实上,若一味提高活性污泥浓度,在进水有机物浓度不高的情况下,污泥龄就会特别长,超出正常控制的污泥龄值,这明显地提示我们活性污泥浓度控制过高,这样要比用活性污泥浓度的值来判断是否对活性污泥浓度的进行控制要准确的多。
2)活性污泥浓度与水温的关系
活性污泥在生化池内的生长、繁殖、代谢和水温的关系是密切的。水温每降低10℃,活性污泥的活性将降低一倍;当水温低于10℃时,可以明显发现处理效果不佳。
工艺特点
采用成熟的A/O/O生化处理工艺路线,具有良好的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较好的脱氮功能,以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
具有较好的耐冲击负荷能力,以适应水质、水量变化的特点;
采用污泥前置回流硝解工艺,大大降低污泥的生成量;
采用新型填料,挂膜快,寿命长,处理见效快;
充分考虑二次污染产生的可能性,将其影响降低至低程度;
采用集中控制、自动化运行,易于管理维修,提高系统可靠性、稳定性。
系统处理设施可全部设置在地表以下,不占地表面积,可作绿化,又利于防冻。
日常巡查及设备维护
1)定期检查空压机与水泵的填料及润滑系统,经常加油。
2)根据反应池的絮凝、气浮区浮渣及出水水质,注意调节混凝剂的投加量等参数,特别要防止加药管的堵塞。
3)经常观察气浮池面情况,如果发现接触区浮渣面不平,局部冒出大气泡或水流不稳,应取下释放器排除堵塞;如果分离区浮渣面不平,池面上经常有大气泡破裂,则表明气泡与絮粒黏附不好,应检查并对混凝系统进行调整或采取适当措施(如投加表面活性剂等);不合格出水返回集水池,合格出水进入后续处理系统。
4)经常检查溶气罐的水位指示管,使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一般在60-你好厘米内)。以保证溶气效果。避免因溶气罐水位脱空,导致大量空气窜入气浮池而破坏净水效果和浮渣层。对已装有溶气罐液位自动控制装置的,则需注意设备的维护保养。
5)做好日常运行记录,包括处理水量、投药量、溶气水量、溶气罐压力、水温、耗电量、进出水水质、排渣周期、泥渣含水率等。
6)在冬季水温过低时期,由于絮凝效果差,除通常需要增加投药量外,有时需要相应增加溶气水量或溶气压力,让更多的微气泡黏附絮粒,以弥补因水流黏度的增加而影响带气絮粒的上浮性能,从而保证出水水质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