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回暖大势所趋 “十三五”规划入关键期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光伏制造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主要光伏产品出口额达到100亿美元。其中,多晶硅产量约为10.5万吨,同比增长20%;硅片产量约为68亿片,电池片产量约为28GW,均同比增长10%以上;组件产量约为31GW,同比增长26.4%。光伏企业盈利情况明显好转,前10家组件企业毛利率超过15%,多数企业扭亏为盈。
2015年是我国能源“十三五”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关键时期,产业“十三五”规划对2020年前后的光伏行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光伏行业处于关键转型期,要实现规模扩张型发展转变到质量效益型发展,实现高补贴政策依赖模式向低补贴竞争力提高模式转变。”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说。他还表示,“光伏补贴未来8-10年不会停。”
当然,靠补贴并不是长久之计。国务院2014年底发布《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2020年将实现“光伏发电与电网销售电价相当”。
梁志鹏也强调,“十三五”时期光伏行业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实现产业升级。“我们现在已经在尝试加大光伏示范基地的建设规模。今年已经启动了大同100万千瓦的光伏示范基地,后面还要启动好几个,到明年我希望光伏示范基地规模达到300万千瓦以上,甚至更大一些。”梁志鹏介绍,光伏计划意在通过扩大先进产能规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光伏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光伏产业的发展中,我们应更好地加强创新,这是未来发展根本的动力。”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表示,在“十三五”期间,我国光伏产业不仅要在规模上有所发展,更要在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升竞争力,特别是掌握各种核心技术,使产业不断升级换代。
未来五年是我国推进经济转型、能源转型、体制创新、技术开放的重要时期,将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新能源处处长董秀芬透露,我国光伏“十三五”总体目标是通过规模化的发展促进成本持续降低,尽早实现光伏发电用户侧平价上网;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建立光伏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竞争优势;完善光伏产业服务体系,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光伏发电在电力结构中比重占有7%,新增电力结构中比重占15%左右,在全国总发电量结构中占2.5%到3%,折合标煤量约为60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