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禁烧堵疏结合为正道 资源化利用亟需突破口
与此相应的是,“禁烧令”的执行与督查越发严格。一到夏收、秋收,不少基层干部甚至在田埂上安营扎寨,昼夜严防死守。为此投入的行政成本,也相当惊人。据苏北某市统计发现,平均每个乡镇一季的禁烧成本至少在100万元。
“制造污染的人是主体责任人,各相关部门肩负主管责任,就秸秆焚烧而言,往往其他部门没事,只追查环保部门的责任,你说公平吗?”一位不愿具名的环保人士表示,“你不解决出路问题,再堵也没用。”
再堵也没用,堵不如疏。秸秆禁烧,必须“堵疏结合,以疏促堵,以堵逼疏”,对此基本已形成共识。但是,如何做好堵疏结合,还需要在衔接上进一步完善。
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认为,对于量大面广、季节性强、影响耕作的农作物秸秆,一定要想办法给它一个稳定和妥善的出路。目前需要加快技术研发,尽快找到几种性价比高、操作简单,便于在农村地区推广的处理办法。可以研究一下能有效减少露天焚烧污染的优化焚烧方法作为过渡,就像收割机这类可移动式焚烧装置。低成本,低污染,低租金(政策引导、政府补贴一部分);也可在有条件的地区,通过设计合理的双赢机制和可行的技术方案,开展垃圾和秸秆协同焚烧。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认为,秸秆焚烧也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新出现的老问题。徐海云说,国家发改委编制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中将“农作物秸秆制成固体成型燃料代替煤炭”列为“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项目。秸秆发电厂或垃圾发电厂既可以实现生物质能利用,同时也可以解决露天焚烧带来的环保问题,是低碳环保的处理方式。
秸秆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生物质资源,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近年来,我国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断提升,2013年已经达到约76%。但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提出,要加快制定农作物收获留茬标准,降低违规焚烧的可能性。同时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对技术进行集成配套,加大机械设备开发力度,引进消化吸收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外先进装备和技术。此外还需提高秸秆综合利用附加值,突破秸秆乙醇、秸秆多糖单糖、秸秆淀粉生产等深层次技术障碍。
农作物秸秆该往何处去,不仅仅是一个农业问题,还是一个环保问题。在处理处置中明确受益主体,确定责任主体,非常必要。这也是寻找资源化利用出路的终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