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远离乡村的城里人看来,乡村是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田园牧歌”;殊不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乡村可能沦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在当下的一些乡村,“诗意地栖居”已经成为一种美好的愿望;随处可见的生活垃圾,让美丽乡村走调、变味,甚至让一些返乡的游子发出“回不去的故乡”的喟叹。
据介绍,垃圾分类减量无害化处理本来是环境保护的有效的方式,但是农村的经费有限,农村没有集体经济,靠政府一年才几千元的工作经费,请一个环卫工都不够钱,村民分类的垃圾从收集、分拣、打包到回收处理,如果政府不加大投入,不规范处理,仅仅只是唱高调,仅仅只是表现在应付上级检查上面,农村的环境卫生实在忧。
据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委居住行为学专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王宝刚介绍,目前全国超过六成的农村生活垃圾没有得到任何处理,少数省份垃圾得到处理的乡村甚至不到10%。这些未经处理的垃圾基本上采取单纯填埋、临时堆放焚烧、随意倾倒等处理方式,极大污染了乡村环境。
按道理说,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行动颇多,为何都不见成效?调查显示,很多村民并不认同目前的垃圾分类方法,太复杂,厨余垃圾、生活垃圾、有害垃圾……根本搞不懂,“厨余”这种文绉绉的字眼,村民根本不懂,说剩饭剩菜不行么?而在管理上,政府监督始终不如村民互相监督好,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促使村民自觉,并且愿意互相监督?这道难题不破,“美丽乡村”始终还是困难重重。
“‘垃圾围村’问题是事关农村生活环境的宜居度、农业生态系统的安全等方面的大事,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从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加大对农村垃圾处理的投入,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不愿具名的专家说。
具体而言,通过村规民约的方式,建立起自律和自治的长效机制,通过管理体制的调整,改变时下“九龙治水”的治理格局,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短期内完成农村垃圾处理的硬件建设,让废弃的垃圾有人收集、有人清运、有地存放和有法处理。尤其是目前农村政策普遍空心化的当下,通过动员机制、相互承诺和监督机制、共享规范内在化的保障,动员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从而破解农村垃圾问题“无人解决”的瓶颈制约,让这一顽疾早日得到解决。
关注农村环境问题,就是要关注在发展过程中,农民在知识和权利关系上处于何种位置。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说到底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社会治理格局中,只有扩大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避免乡村成为环境保护的盲点,美丽乡村才会更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