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喊响提标口号 力争空气质量与接轨
当众多城市还在为空气质量达标“头疼”时,已经达标的“优等生”们要做什么?
“首先,祝贺深圳能达标,这也是我们没敢想的事。北京大概超国家标准一倍多,没敢想什么时候达到标准,有人说30年,有人说10年。”3月23日,在深圳人居委主办的一场研讨会上,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处长李昆生“酸溜溜”地向深圳表示祝贺。
所谓“达标”,即PM2.5年平均浓度达到2012年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浓度限值——35微克/立方米。这一标准采纳了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准则宽松的阶段目标值,与标准“低轨”相接。
根据绿色和平发布的排名,2015年,全国366座城市中,293座(占80.1%)未达标。北京的PM2.5年均浓度为80微克/立方米,距离达标有点远。
当众多城市还在为空气质量达标“头疼”时,已经达标的“优等生”们要做什么?近日,连续两年达标的深圳喊响了主动提标的口号,拟定了充满雄心的方案,并请来各路专家论证一个命题:到2020年,深圳的PM2.5年均浓度能否降到25微克/立方米,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目标?
深圳打算怎么做?
2014年,深圳次达标,PM2.5年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2015年为29.8微克/立方米。
深圳市大气污染在2004年左右达到高峰,当时全市一年中有187个灰霾天。经过10年多的治理,2015年灰霾天数为35天,基本回到1990年代初期水平。为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目标,深圳市人居委提出在8大领域开展治污新措施,包括机动车、港口船舶、非道路移动机械、挥发性有机物源、扬尘源、工业源、餐饮源头,以及区域联防联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