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再利用开启新模式 互联网或可破除城市顽疾
到处都有高耸的塔吊和林立的楼宇,这是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的印象。他们说中国就像一个建筑大工地,这一点也不夸张。据住建部数据,中国每年的新建筑面积达到20亿平方米,40%的水泥和钢材都用在了中国的建筑工地上。
但许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在这个建筑大工地的背后,每年还产生着数以亿吨计的建筑垃圾,它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据住建部公布的新规划,到2020年中国还将新建住宅300亿平方米,由此产生的建筑垃圾至少达到50亿吨。
如此大量建筑垃圾的产生,我国处理建筑垃圾的方式目前主要仍为填埋与露天堆放,这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直接危害到周边居民的生活,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显得尤其迫切。
过去,大家或许对建筑垃圾的概念比较陌生,自“深圳滑坡事件”发生后,建筑垃圾这个城市管理的“心病”再度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并迅速成为大众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有业内人士指出,世上本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建筑垃圾正是其中典型。只有把建筑垃圾当作资源,才可以避免垃圾围城。管理好建筑垃圾并加以资源化综合利用,是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的根本出路。
其实,建筑垃圾在不少发达国家被称之为“城市矿山资源”,是一大笔宝贵的财富。
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就着手建筑垃圾的管理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以促进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日本对于建筑垃圾的主导方针是:尽量不从施工现场排出建筑垃圾,建筑垃圾要尽可能重新利用,对于重新利用有困难的则应适当予以处理。早在1988年,东京的建筑垃圾再利用率就达到了56%。在日本很多地区,建筑垃圾再利用率已达100%。
美国每年有1亿吨废弃混凝土被加工成骨料用于工程建设,其中,68%的再生骨料被用于道路基础建设,6%被用于搅拌混凝土,9%被用于搅拌沥青混凝土,3%被用于边坡防护,7%被用于回填基坑,7%被用在其他地方。
德国是世界上早开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它在1978年推出了“蓝色天使”计划后制定了《废物处理法》等法规。而该国于1994年制定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1998年被修订)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据悉,世界上生产规模大的建筑垃圾处理厂就在德国,该厂每小时可生产1200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德国约有200家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年营业额达20亿欧元。
但是,我国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率却很低,工信部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产生建筑垃圾15亿吨,其中进行资源化利用的仅为几千万吨,利用率不到5%,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中国建筑垃圾资源产业化(2014年度)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我国仅有20多家相对专业的企业从事建筑垃圾再利用的工作,企业毛利率可高达39%。
一方面,我国城镇化规模日益扩大,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另一方面,专业化处理企业数量少,行业认知不充分。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表示,对建筑垃圾管理和再利用的不重视正严重影响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发展进程。我国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对其管理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各地方政府也对建筑垃圾处置企业缺乏热情,同时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仍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化模式,也缺乏相应的行业标准,导致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企业数量太少,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远落后发达国家,建筑垃圾资源化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资源化率95%,只有不到5%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率。
我国目前专业从事建筑垃圾再利用的企业只有20余家,而2020年建筑垃圾至少达到50亿吨,由此可见,我国建筑垃圾再利用发展空间巨大。有人估算,有效开发后,我国的建筑垃圾利用率终可达95%以上,若2020年这些建筑垃圾如果能够转化为生态建材,可以创造万亿元价值。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目标是在“十三五”时期,充分发展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同时不断完善对建筑垃圾处理利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大中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预期达到60%,其他城市预期达到30%。那么,怎么处理成了目前棘手的问题。
2015年12月29日,在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筑垃圾资源处置与利用一体化项目暨标准体系发布会上。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认为,目前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方式主要是1.0模式向2.0模式过渡,而世界发达经济体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模式正在从2.0向3.0过渡。
据介绍,借助互联网的兴起,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一体化项目已经开始4.0模式的设想与研究,即在3.0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三个100%的技术标准与水平,再生产品附加值更高、更绿色环保,并能通过“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将数字化设计、数字化施工、数字化制造、网络化融合、智能化生产与管理,将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生物技术、3D打印技术进行高度融合。建立五个大的信息平台,为政府质量监督部门提供智能化查询监测平台,为城市管理执法部门提供物流动态监管、调度平台,为环保部门提供环境指标监控报警平台,为建筑施工企业、建材生产企业、物流企业提供及时多方协作平台,为项目与政府碳交易管理部门对接碳足迹采集跟踪,碳交易管理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