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国地下水水质呈极差的监测点为946个,占比18.8%。这一数字比往年略微上升,在2014年和2013年,分别为16.1%、15.7%。这是4月21日《2015中国国土资源公报》(下文简称公报)公布的新数据。
近日,地下水污染再度引起公众关注。在国土资源部发布年度公报之前,4月5日,水利部发布《地下水动态月报》(2016年1月)。因公布地下水水质“IV类水占32.9%、V类水占47.3%”,而后被一些媒体误读为“我国超八成地下水不能饮用”,并一度成为舆论关注。
根据公报,地下水监测点分布在全国202个地市级行政区。除极差外,水质呈较差级的监测点有2174个,占42.5%;水质呈较好级的监测点有236个,占4.6%;水质呈良好级的监测点1278个,占25.0%;水质呈优良级的监测点466个,占监测点总数的9.1%。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一种公共产品,地下水质量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尽管水利部给大家补了一颗“定心丸”,但北方平原地区地域广阔,涉及人口众多,浅层地下水的监测数据堪忧着实令人不安,浅层地下水是否会污染深层地下水等关于地下水水质的追问还应继续。
对此,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明确指出,主要的是报告中涉及的“地下水”应该是“浅层地下水”,所以更确切的表述,是80%的浅层地下水不适于饮用的三类水。
马军解释,“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是联通的,当地表水受到影响时,地下水也会受到污染。”换言之,这些浅层地下水不适于用于城市集中供应的水源地。
他分析目前浅层地下水的污染来源。“在农村地区,大量的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包括每年上亿吨垃圾没有得到很有效的处理,直接堆放。此外,农村与城市的生活污水多数直接排放。这些都会影响到地表水和地下水。另外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围城也对地下水造成影响。
一般来说,城市内多采用深层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不过,很多农村地区的居民还在饮用浅层地下水,水源污染将给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截至目前,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大的面源污染产业。在一些硬件设施还不错的乡村,垃圾处理措施却并不到位,曾经“有鱼有虾的小河”变成了一潭臭水。由于不少小工厂就建在城乡接合部或是农村周围,加上农村对工厂排污的环保监测与执法力度不如城市,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凸显。
从工业来看,有很多企业超标排放。更恶劣的情况,一些企业采用渗坑渗井排放工业废水。它会直接影响到地下水。
同时,经过近年来的调研,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发现,他们在做水数据汇总时,数据来源有国家、省、市、环保部门、水利部门,这些数据公开的情况都是不一致的,并且在这些公布中,多数都是非常简化的,只有少数几个城市真正公布的是相当全。环保部门这几年也在公布相应的数据,可这个数据和水利部统计的口径是不一样的,水利部主要统计浅层地下水,而环保部门是更综合的。
对此,马军认为地下水污染治理也可以借鉴大气污染治理的经验,就是从空气质量、信息公开开始。
而这一点,他们从2006年公共决策研究中心成立之初就开发了中国水污染地图,后来扩展到空气,包括31个省市区、300个地级市水质排放、污染源的信息,都被汇总在一起。“实际上现在我们形成了一种新的机遇,虽然挑战是非常大的,但是现在也有新的机遇,可以用互联网的方式去形成更加、有效地推动,构建这样一个大数据的平台环境。”
此外,水利部向社会公布地下水监测信息,主要目的是让公众了解地下水现状,重视地下水保护。监督始于公开,这种信息公开有助于公众强化水源地保护,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地下水保护与水污染治理,逐步改善地下水水质状况。尽管深层地下水饮用水源总体良好,但对地下水污染的治理还要引发更多关注。对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非法排污企业的责任追究、水污染环境的监测、水质监测结果动态和透明发布等,还需各方付出艰苦努力。
(本文综合南方周末、新浪新闻、钱江晚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