伫立万亿“风口” 土壤修复市场加速度
土壤污染的现状
53岁的覃海芳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不少有色金属采选冶企业聚集。2001年,环江县遭遇特大洪灾,上游一家选矿企业尾矿库垮塌,尾矿被冲进农田和耕地。
“田地全部被污染,被污染土壤面积上万亩,土壤重金属超标。”覃海芳回忆,地上光秃秃的,泥土非常硬,村民们种什么都不长,长出的农作物也重金属超标。
这是我国部分土壤被污染的一个缩影。
“在国内,土壤污染物大致分为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和过渡营养等类型。”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重金属处处长陈继波说。
事实上,全国土地污染情况不容乐观。环保部与国土部2014年联合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我国严重土壤污染区达320个,约548万公顷。
重金属污染,无疑是土壤污染的重点。《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
土壤修复,刻不容缓。如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或变有害为无害,是土壤修复的关键。事实上,我国多地早已开始土壤污染治理工作。
“环江县的‘大环江河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项目’是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先探索的工程之一。”陈继波说,2010年,在环保部、财政部和广西环保厅的支持下,环江县人民政府以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技术为依托,实施了这一工程,专家们进行了各种实验,他们在污染土壤上撒石灰,努力让土壤钝化,再种上蜈蚣草,以吸附土壤重金属含量,确保种植出来的农产品能达标。
“经过一系列治理举措,如今,在实验区里,被污染土壤中铅、镉和砷下降幅度超过10%。治理后,当地稻米中含砷的达标率可达100%,有效遏制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改善了土壤环境质量。”河池市环保局局长覃献生说。
距离环江毛南族自治县100多公里的南丹县,是的“有色金属之乡”,铟、锡等重金属储量都在全国前列,有上千年的采矿历史。南丹县车河镇骆马村红星屯村民告诉记者,以前这里被大量尾矿、尾砂污染,连草都不长,如今治理后土壤已达到合格标准,60多亩受污土地已种上青菜、红薯等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