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与人类如影随形,而且,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数量也在急速增长。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核算,2014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总量2.41亿吨。其中244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1.68亿吨。
一、我国城乡生活垃圾年产生总量
从全国累计堆存量看,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历年堆放总量高达70多亿吨,而且每年以约8%速度递增。城市生活垃圾堆放量占土地总面积已达5亿平方米,约折合75万亩耕地。中国的耕地面积有20亿亩,相当于全国每1万亩耕地就有3.75亩用来堆放城市生活垃圾,很多城市已经找不到土地用于垃圾堆放和填埋。如果说,工业固废在远离城区的荒山郊野堆积成山,那么,城市生活垃圾就在居民的身边生成堆积,时时刻刻在挤压我们的生存空间,形成“垃圾围城”困局。
在广大农村,据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核算,农村生活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每年产生量保守估计在1.5亿吨以上。大量的厨余废弃物、废塑料袋、废玻璃、牲畜粪便堆积在村头村尾,形成“垃圾围村”现象,占用农地,污染土壤、地下水和空气。
二、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现状、成分比例和问题
1、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模式较为落后,形成了以填埋为主,焚烧为辅的终端处置格局。以2014年为例,当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总量24090.94万吨,其中填埋量12286.4万吨,占比51%;焚烧量5300万吨,占比22%;回收量6504.54万吨,占比27%(见图1)。
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更为落后。一部分省市在农村建立了以环卫部门为主体的垃圾收运系统,对农村废弃物进行收集和填埋。大部分农村没有垃圾收运系统,任由垃圾在村头村尾陈年堆积,有毒成份长期在自然环境中发酵、扩散,直接威胁到粮食和食品安全。
2、生活垃圾成分比例
从图1可见,占城市生活垃圾27%的回收量(6504.54万吨),主要是那些市场价值较高的再生资源,如废铁废金属、旧书报旧板纸、塑料瓶(桶)、废旧电器等。这部分品种的回收主要由市场驱动,即由拾荒大军和回收公司在收集。进入终端处置即填埋和焚烧的垃圾,两项合计17586.4万吨,占城市生活垃圾总量的73%。
根据广州市城管委技术分析中心分析,这73%的垃圾主要由三大类成份构成(见图2):
类,低值可回收物(如废塑料袋、软包装物、废玻璃、废电池灯管、废纺织品、旧木质等等),约占进入终端处置量的40%。这一类数量大,价值低,还含有一定有毒成份和有害物质,对环境具有长期隐蔽性危害,但是回收处理成本高于自身价值,拾荒大军和回收企业不收集,全部混进终端处置系统,给焚烧和填埋造成更大压力。
第二类,餐厨废弃物,约占进入终端处置量的40%。这一类水分大,居民混投,分离困难,进入焚烧厂,使焚烧难度大增,提高了焚烧成本,增加了有害烟气排放。
第三类,没有利用价值的真正垃圾,即各种混合物,约占终端处置量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