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避运动高潮迭起 垃圾焚烧窘态十足
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以年10%的速度在增长。截至2014年底,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已达到17899万吨。
“每年都发生数起‘邻避运动’,特别是东部地区。”据陈立雯观察,多数垃圾焚烧项目存在的问题在于,选址之前并未吸收公众参与,民众与政府、企业之间缺乏沟通机制。
持相同看法的还有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他指出,引发“邻避运动”的关键原因有:一是部分原有垃圾处理设施标准较低、运营不善、排放超标;二是部分项目选址过程不够公开、环境评价不够规范;三是在不少项目建设过程中,缺乏透明公开的项目信息、平等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公平合理的补偿机制。
在提到垃圾焚烧处理时,政府部门和相关的专家都习惯列举日本、德国和新加坡等国的成功例子,但笔者认为,国外的一些垃圾焚烧处理设施之所以能与周围的居民和谐共处,并让人感觉到其垃圾在焚烧的过程中是可靠的、安全的,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整个垃圾焚烧的处理都是一个公开且透明的过程。
像在日本,市民可按照垃圾焚烧的工序流程进行参观,而在每一道工序的车间上面,参观者通过透明的玻璃可以看到下面车间里的一举一动,以及里面电子屏幕显示的各项基本监测数据。
因此有专业人士呼吁垃圾焚烧发电企业“自信、坦诚地面对媒体和公众”,向外界展示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真实情况:“垃圾焚烧确实会产生一些二噁英,但我们有办法将其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垃圾焚烧确实会产生飞灰,飞灰也确实属于危险废弃物,但我们会用固化处理后按规定进行填埋;焚烧也会有烟气排放,但是烟气净化处理技术已经很成熟,尘、硫化物、氮化物等关键指标都可以达到并且高于新的排放标准。”
“政府、企业、公众都在不同的频道上,自说自话。”环保人士陈立雯也认为,应该建立三方的博弈渠道,让公众参与到垃圾焚烧项目的选址、环评、建设、运营、监督等各个环节。
那么,垃圾焚烧处理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透明公开呢?
显然,这里面离不开的就是市民的全程参与和监督。譬如,每一个上马的垃圾焚烧厂都应该做到随时开放给登记过的市民参观;又比如,平时除了垃圾焚烧厂自己公布的环境排放检测报告外,还应该允许居民自己或选择信赖的第三方专业机构随时对焚烧厂进行各项排放指标的检测。假如能始终确保处于公众无时不刻的监督之下,未来的垃圾焚烧厂的建设和运营,要获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相信不会是一件特别难的事。
后,想起了当年流传的一个巴顿的故事(真实性待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降落伞制造商告诉军方,生产出的降落伞只有99%的合格率,主管该项目的巴顿将军一听发话说:每一批降落伞出厂前,必须让经理们试跳,从此以后,降落伞的合格率就10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