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入手诊治城市病 绿色发展前途光明
以下为仇保兴大会当天的发言全文:
尊敬的胡德平理事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今天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大家都知道,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城市的时代,也就是说,50%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又是需要变革的,城市本身需要转型,这个转型我把它概括成为重建城市的微循环。因为,在过去三十年我们快速的发展,城市实际上经历了一个灰色发展。这个灰色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城市病,也给气候变化带来了75%以上的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所以城市的问题需要城市自身解决,这里就包含着创业、创新的新的机遇。
转型的条件是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转型的条件,城市的框架基本已经形成,城市的边界现在已经在划定。我们城市的扩大化也在逐渐逐渐的终止。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想到,我们的大拆大建,那种狂飙式的发展应该停止了,我们应该转向城市内涵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善,我们转向绿色的发展。在这个时候我们想象到,我们转型的基本思路是什么?这个基本思路就包含着大量的机会。向我们从工业文明我们转向生态文明,我们就要把集中式的处理的方式转向分散的,有计划的处理方式;把习惯于建大型、巨大设施,我们转化为小型的,小的就是美的,小的就是分布式的。我们把单个的,单项的处理变成循环的、反复的处理方式。我们把从上而下规划建设模式,把它从下而上的结合在一起。因为只有分散的、不分布式的、自主式的,自下往上的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进入微循环。但是我们转型难度非常大,因为我们固有思路,比如我们中国人非常崇拜美国的郊区化,其实这是。我们很崇拜大型的、古怪的建筑,其实这也是工业文明带来的。我们又非常崇拜大规模的生产,只生产一种产品,这也是我们多样化时代,绿色化、小型化的障碍。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成为我们的障碍,但是这些障碍是非常顽固的,而且是为许多利益集团所吹捧,说故事的。
这时候我们的创业要定位在什么?就定位在重建,找回城市的微循环。
首先微降解。因为城市和自然界为什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为自然界处处、时时都是消费、生产、降解,三者是平衡的;而城市是不平衡的。不平衡的城市我们如果通过技术手段把它变成处处、时时,像大自然那样平衡的,很多问题就解决了。比方我们生物垃圾的处理,比方说我们小型的,细菌分解的,或者通过小型粉碎机粉碎了以后直接进入下水道的。另外,我们说通过严格的垃圾的分解,使得一切都能够回用起来。我们要摒弃的使以机器大型崇拜,集中崇拜的那些机器怪兽,这些机器怪兽看上去非常符合人的机器欲望,但是它正是带来黑色、灰色的发展。这张图,不同的垃圾处理的面积是不一样的。面积越大,对自然界的损害和冲击越大;面积越小,对自然界冲击越小。我们沿着这个金字塔往上爬,我们能把人类众多的废物垃圾重新变成的东西。
微净化。我们当前遇到的任何东西都被污染,被人类自己所污染,被工业所污染。我们需要重新找会净化。但是传统的净化是一个巨大的机器式的净化,是非常脆弱的,而且是非常耗能的。但是如果说我们微净化,像合肥一中,一万五千名师生,因为远离城市,他找到一个微净化的办法,全部在这个草场上不占地,这种方法非常节能减排,而且长寿命。通过分散式办法,把每个村庄和镇都用这种集装箱式的污水措施,如果污水增加了加一个集装箱,把原来传统的集中的,变成分散的,而且这种分散有利于就地回用,因为水的除了已经把污水除了成纯净水,每吨只要2.5元。比我们许多远距离调水成本低的多。所以现在的技术发展已经创造了巨大的微循环的空间。
再比方说,像这种很小的污水处理设备,叫管道污水处理设备,它的COD,BOD处理的效率非常好,而且占地面积很小,更重要的是它是分布式。还有像河道发臭了,放一个太阳能的人工水草,这个有生物膜的技术,而且有气泵和微气泵技术,使水的含氧量急剧提高。
还有在卫生间里装上某一个小的中水处理设施,这个设施成本只有两千块钱。但是可以把洗衣机间的水,洗澡的水都可以集中起来,简易的消毒,冲马桶。这样可节水35%。我们算过一笔账,如果北京80%居民用上这套设备,我们就可以节约出南水北调的供水量。
做比如说,我们在每个建筑的下水都装一个水桶,容纳两吨水,既可以消防,又可以浇花,就把我们的洪峰削掉了。在我们建筑里我们做到灰色水和黑色水分利,把灰色水再次利用,通过技术能够反复利用,我们一个技术,紧急的情况下自己能够供应干净水。
微能源。能源是一个灰色的主题,但是能源可以做到分布式,我们把电梯下降的能力发电,然后生物质发电,高楼的顶层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这种发电通过互联网能够把它协调起来。一个小区是一个用电单位,但是同时又是一个发电的单位。我们发出的电如果有多余可以卖给电网;如果不足,电网可以卖给你。这样可以节能7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