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乏力,地缘冲突与政局变动等一系列“黑天鹅”事件无不考验着金融市场的稳定能力。与此同时,气候变化这一长时间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已经成为面临的共同挑战,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社会以及企业的重视。
在这一背景下,绿色金融概念近年来得到大力推广。在中国,绿色信贷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截至2015年,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已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0%,而且这个比重还在不断上升。
然而,仅仅依靠绿色信贷这一单一金融工具还远远不能促进整个金融体系共同来推动我国的绿色投资发展,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因此,2015年9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当中明确提出要构建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之后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2015年底,绿色债券市场在我国正式启动,半年多时间里,发展速度惊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经济学家马骏指出,从年初至7月中旬,我国发行的绿色债券已经达到750亿元人民币,占同期绿色债券发行量的33%,“中国已经成为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中国绿债发行加快
据《绿色金融半年报》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绿债市场共计发行549亿元,占规模的29.3%,于其他经济体。截至6月底,国内市场绿债余额为569亿元,加上中资机构境外绿债余额17亿美元,合计占绿债余额8.6%。
业界姿资深人士鲁政委指出,相比于绿色金融3000亿元的预期目标,这一规模尚有较大距离。这也预示着,下半年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还将迎来井喷式增长。“下半年伊始,我国绿债市场就已经显示出强劲增长势头,7月国内市场绿债发行量达到430亿元,中资机构境外发行30亿美元,两项合计超过了上半年累计水平,发行速度进一步加快。”
此外,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也在“小跑前进”。据了解,兴业银行此前成功发行了总金额为26.457亿元的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并获得超2.5倍认购,成为国内首单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而在中国证监会近日发布的《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明确监管要求》文章中,证监会进一步指出将推进绿色债券发行试点工作,适时发布绿色债券指数、设立绿色债券板块,不断完善相关制度规则,并将参照绿色公司债券相关要求推进绿色资产证券化工作。
此外,证监会还明确对于现金流入中包含中央财政补贴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能源清洁化利用、新能源汽车及配套设施建设、绿色节能建筑等领域的项目现金流中来自按照国家统一政策标准发放的中央财政补贴部分(包括价格补贴)可纳入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
亟待完善政策机制
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激励政策力度有限、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不足、绿色项目认证体系滞后等问题,金融业介入环境保护领域的积极性仍然较低,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任重道远。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投放余额为8.08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9.68%。从银行业贷款余额结构来看,绿色信贷占比还处于较低水平。
海南省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厅厅长邓小刚对此认为,仅靠对商业银行设置绿色信贷指标考核不具有商业可持续性,难以刺激绿色金融投资需求。“如果‘绿色项目’和‘非绿项目’能产生同样的经济效益,大家自然愿意投‘绿色项目’。”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周月秋表示,复杂的评估认证决定了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高于一般项目,而目前补贴、减税等激励政策力度有限,难以提高绿色项目回报率。
企业的环境信息不对称。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可为投资者呈现企业环境表现,也能为资本市场开发绿色金融产品提供数据参考。周月秋表示,目前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以简单的定性描述居多,定量数据化呈现较少。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遥对此介绍说,按照证券法要求,上市公司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必须及时披露相关信息。但通过梳理2003年到2013年上市公司发生的149起突发环境事件,她发现只有不到三成的上市公司在48小时内披露,绝大多数公司在一周后才公布。
多位专家表示,认证标准多样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绿色债券发展。以绿色债券为例,按照不同类型,项目认证标准分别由央行、发改委、银监会、证监会制定。除证监会参照央行绿金委的认证标准外,银监会和发改委各自都有一套系统内部认证标准。
有望成经济增长新引擎
一般而言,绿色金融是金融部门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及实践,是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及环境治理,加强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和配置,引导资金从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流向有利于生态保护及环境污染治理的产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马骏进而介绍说,“十三五”期间,我国需要建立一个系统、有效的绿色金融体系,通过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几倍乃至十几倍的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解决环境问题,并推动环境相关的新能源、清洁交通、生态农业等相关绿色产业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银行业正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实践。目前我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规模持续增长,贷款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中国金融机构发放的绿色贷款超过7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6.7%;其次,绿色债券市场蓬勃发展,相关的制度办法已经于2015年底正式出台,各家中资银行相继成功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此外,碳金融市场发展迅速,截至去年底已有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城市,共纳入控排企业和单位2000家。
而“绿色金融市场一旦形成以后,甚至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有补贴和便利,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把形式放在内容之上的问题,也就是说并没有真正的实行绿色金融,但却贴一个绿色金融的标签。”世界银行前东亚与太平洋金融发展局金融专家王君指出,面对这种挑战,体制建设需要跟上,防止弄虚作假,尤其是以绿色金融来骗取国家资金支持的,要有事后追责机制。
王君认为,有必要建立绿色金融的指标体系和可靠的数据库。“只有做到这样,财政的补贴、税收优惠等才有基础。当企业说需要财政出来支持绿色信贷,这时候政府就有依据,不至于又落下一个不支持节能减排、不支持绿色发展的罪名。如果很多企业滥竽充数的话,会使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的信誉受到影响。”
(参考资料: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金融界、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