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细则持续落地 土壤修复蓝海再掀波澜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发生指出,“土十条”给土壤污染防治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需求:土壤环境调查与检测市场的业务需求;土壤(场地)风险评估方面的需求;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方面的市场机会;基于土壤污染预防的企业环境管理市场的培育;土壤污染防治科技类服务需求和信息化服务;修复工程终身责任制将极大催生修复监理市场。
8月份,财政部与环保部联合发布了《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该政策为“土十条”配套政策之一,明确了五大专项资金支持领域,“真金白银”推动土壤修复的开展。目前《土壤污染防治法》已经起草完毕,有望于2017年底前公布。
在地方政府层面上,浙江、福建、湖北等省份出台了省级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内蒙古乌海市、辽宁省大连市、陕西省西安市等根据自身特点,发布了土壤污染治理政府文件,在控制重金属污染、整治废弃矿山、修复受污染场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和保障措施。
中国环保在线认为,随着“土十条”及后续政策的相继出台,土壤修复板块有望成为未来环保行业的大主题。从长期来看,土壤修复刚需巨大,市场空间更为广阔;未来全国性配套政策的全面出台,大型国企等非传统环保公司的入局,都将是土壤修复的长期驱动因素。从短期来看,“土十条”的发布将为长期缺乏热点的环保板块注入一针“强心剂”,“十三五”将成为土壤修复爆发的个五年;然而,考虑到“土十条”的颁布推迟一年,市场预期可能过高,短期内仍需追踪重点领域、技术、补贴、准入等配套性细则的落实。
总体来讲,“土十条”出台可以切实改善民生,响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时优化经济发展,拉动GDP,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同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修复体系。预计,2015年至2020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的规模将达到6659亿元,土壤修复行业或将成为“十二五”“十三五”环保产业新的增长点。
然而,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牟广丰表示,虽然近两年环保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就土壤修复领域来说,行业相关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尚显滞后亟待补充和完善。土壤治理、污染场地修复作为环保产业新生力量,也存在着科技支撑相对薄弱,资金过多依赖于政府,标准尚未健全,商业模式还不清晰等问题。他也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能够集聚的团队力量谋共识,采取先进的标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在制定可执行的政策文件的同时,也要让土壤修复项目涉及的各个单位了解到这项事业的复杂性。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书鹏表示,土壤修复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避免一些方面做出不理性、违背客观规律的决定,而影响整个修复所需的工期和目标,必须想办法让各方了解到,土壤修复不是用很短的时间、有限的投资就可以完成的。由于政府已经允许土壤修复企业从已修复好的土地中获利,将极大刺激社会资本,提高项目的可持续性。
从投资机会的角度,申万宏源分析师刘晓宁表示看好土壤行业,并认为这是“十三五”具弹性的方向。“虽然整个行业盈利模式尚待进一步完善,但修复行业蓝海市场确定,且随着‘土十条’出台推动行业景气度提升,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地方土壤修复政策开始试点,行业拐点渐显。我们认为土壤修复行业将是‘十三五’期间环保行业具弹性的发展方向,继续推荐行业内重点公司高能环境、博世科等。”
A股市场上,市场中涉足土壤污染检测和治理的上市公司包括:永清环保、高能环境、博世科,以及启迪桑德、蒙草抗旱、鸿达兴业、东江环保、维尔利、铁汉生态、格林美、天瑞仪器、华测检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