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诚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玉庆所言,“绿色金融与绿色发展是分不开的”。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是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今年年初到现在,我国在境内外发行的贴标绿色债券已近1950亿元,占世界同期发行绿色债券的40%,在2015年,中国的这个数字几乎是零。”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经济学家马骏在第二届绿色金融高峰论坛上称。而事实上,发展绿色金融不仅是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马骏进而指出,发展绿色债券市场既能在传统的绿色信贷之外提供给绿色产业一个新的融资渠道,又能解决绿色项目融资中的期限错配问题,让企业可以直接获得中长期融资来减少再融资的风险。马骏还明确,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很快,但未来也有很多工作要做。如统一绿色债券界定标准、进一步培育第三方评估机构、培育绿色债券投资者以及开发更多的绿色债券指数等。
正因如此,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广泛共识,且被纳入国家层面的规划之中。
2016年可以说是中国绿色债券启动元年。政策层面的推行起始于2015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明确了绿色金融债的发行规范。随后,“发展绿色金融,建立绿色发展基金”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及,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门更是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支持和鼓励绿色投融资的一系列激励措施。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在我国倡导下,绿色金融更是被纳入G20议程。
诚然,市场需求亦是绿色债券迅速发展主要的动力。由于传统行业有污染严重等问题,正受到监管限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转型升级之下,绿色、低碳、可持续项目逐渐受到资本市场青睐。作为2016年发行绿色债券多的银行,兴业银行某工作人员指出,“兴业银行本身就将绿色金融作为一个战略重点,对绿色的低成本资金有刚性需求,我们今后也会一直关注绿色债券领域,确保其持续稳定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银行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募集资金主要被用于节能、清洁交通、新能源、污染治理、循环经济以及生态保护等领域。据兴业银行披露的信息显示,通过绿色债券募集的资金将有31%投资于新能源产业,其余主要投向循环经济、环境污染治理以及公共交通等项目。
不过,目前我国绿色债券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专门的绿色债券评估机构,存在认证依据、项目评估标准、信息披露范围等内容不明确等诸多问题。国务院国有重点企业监事会赵华林主席指出:“在绿色债券方面,要加快推进绿色评级制度,通过绿色评级使更多的资金进入绿色的行业,减少对污染型行业的投资”。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政策部主任葛察忠也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为环保产业走出去创造了新机遇,今年绿色金融政策取得明显突破,绿色金融广泛开展,绿色债券的政策、标准和评估体系和发行数量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下一步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引导、监管和跟踪评估,使绿色金融真正促进绿色发展。
中债资信绿色债券认证委员会主任霍志辉对此指出,截至2016年11月18日,已发行绿色债券37只,其中31只具有第三方认证,仅6只未提供,认证评估占比83.8%。霍志辉建议,应明确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及资质要求;统一规范认证评估机构的工作流程;建立标准化认证业务开展制度。
与此同时,建立相对统一的绿色债券行业目录,在相对成熟行业目录中细化相关认证评估标准,并进一步细化绿色债券认证评估的结论,区分绿色程度或等级。“应规范绿色债券认证收费标准,防止达不到工作标准的恶性竞争。引导非盈利的NGO绿色环保组织等机构基金支持绿色债券认证评估费用,放大环保资金绿色效益,降低发行人的成本,增强认证评估的独立性。”他说。
(据每日经济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济网、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