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在线 清洁能源】经过十几年的积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无论是在技术创新还是产业化方面,在过去几年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近两年来,在政策扶持与行业内外的努力下,新能源汽车发展不断提速。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6年1—11月,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40.28万辆,同比增长44.27%。
“根据今年发展形势估算,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望占的40%。”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许艳华在日前举行的“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高层论坛上表示,1月至10月份,新能源汽车占国内汽车产量比重已超过1.6%。在国家多项消费、税收、金融扶持政策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产业链条逐渐清晰,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根据中汽协统计,11月,新能源汽车生产7.2万辆,销售6.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8%和6.4%。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4万辆和5.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0.8%和27.4%;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0.8万辆和0.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47.5%和56.6%。
1—11月,新能源汽车生产42.7万辆,销售40.2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9.0%和60.4%。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4.0万辆和31.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5.6%和77.8%;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7万辆和8.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6.2%和18.0%。
而从全年业绩预计增长幅度较大的公司所在行业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表现尤其明显,特别是上游的锂电池及其原材料表现突出。
天齐锂业预计净利润增长531.40%至581.42%,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的增长导致公司锂产品销售价格和销量均同比上涨。猛狮科技预测净利润变动幅度为3,133.22%至5,647.95%,主要依据是铅电池传统旺季在四季度;锂电池事业部业绩将有较大的增长;新能源车辆事业部将会迎来业绩大发展等。天赐材料预计净利润变动幅度为320%至350%,主要原因为电解液销量及价格较上年同期大幅度增长等。比亚迪预计净利润将增长77.09%至84.17%,原因是四季度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持续旺盛,集团新能源汽车将继续热销,新能源汽车业务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业界普遍认为,国家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不会变,乘用车产业链、三元电池产业链、电池链是目前公认的三个主要投资方向。更为利好的消息是,随着市场规模日趋成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酝酿着新一轮深度整合。“国内一些大企业存在生产方式过于简单的问题,即把传统汽车拿过来,把内燃机改成电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说。值得欣慰的是,在国家“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等战略指导下,情况发生了转变。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广汽传祺等自主品牌车企纷纷投入巨资,打造新能源汽车研发平台,智能制造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
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部新能源规划科科长孟辉说,“江淮布局新能源汽车比较早,但目前还只是基于传统车基础上的延续性创新,不是颠覆性创新。我们正在拥抱互联网,寻求成长的机会”。 此外,智能制造还引发汽车产业链参与者角色发生转变,一批非汽车制造商加入,带来“鲶鱼效应”,出现了自建工厂和第三方代工厂的分别,对传统汽车生产模式产生冲击。蔚来汽车与江淮的代工合作被视为全新的制造方式,而奇点汽车则两种方式兼备。
但不容小觑的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其实还有一段艰难的日子要走,明、后年同样艰难,未来靠的是大家能够把成本降下来。”12月7日,业界资深人士曾毓群在高工锂电年会上表示,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的春天远未到来,降成本成为行业大压力。受电动车需求拉动,2016年,锂电池总产值达到1120亿元,同比增长31.8%,
动力电池产值较2015年增长53.9%,受补贴政策调整影响,产值规模低于年初预期,储能产值增速为7.7%,但体量较小,尚处于孕育期。同时,在政策和资本的双重驱动下,2016年动力电池产能达60GWh。主流动力电池厂目前正处于扩产状态,但受补贴调整、三元电池暂缓入市、骗补清查、动力电池规范调整等影响,部分企业扩产规划搁浅;2017年开始产能过剩,可能开始打价格战,降成本压力加大。
可见,对于动力电池企业而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要打破产业链环节的垄断,搭建电池梯次回收利用生态链、实现规模化生产制造,在电池标准化的基础上,大规模量产。曾毓群认为,未来新能源汽车领域有五大需求市场。预计从明年开始,锂电池价格下降幅度加大,原本采用铅酸电池的微型电动车将会被替换为锂电池。而商用车和物流车的市场门槛较低,车型验证的时间短,将会有更多企业从物流车领域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
(据经济日报/刘瑾、新华网、中国证券网/王维波、21世纪经济报道/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