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在线 环境监测】近年来,随着环保执法力度的不断升级,环境监测数据的意义不断放大,成为高悬于企业负责人乃至地方领导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故此,国务院提出“全面布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16字方针。
12月26日,高法、高检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其中规定,重点排污单位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或者干扰自动监测设施,排放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应当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实施或参与实施篡改、伪造行为的人员应当“从重处罚”。
为了掌握手污染数据,环保部门在一些重点排污单位设置了自动监测设备,此举一方面在于加强针对企业的监督,另一方面也可以据此评估污染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环保措施和规划。随着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升级,环境监测数据的意义不断放大,成为高悬于企业负责人乃至地方领导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014年5月,国务院下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对地方政府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不仅将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而且未通过终期考核的地区负责人将受到国务院领导的约谈。环境状况与制度问责的双重压力之下,环保日渐成为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在各地纷纷积极应对的同时,一些异想天开者动起了数据造假的念头。
企业在自动监测设施及数据上弄虚作假的事时有发生,环保部对此多次通报,并将此列入执法检查重点,但此类事件依然屡禁不止。究其原因,相比企业超标排放的巨大所得,数据造假的处罚力度过于轻微;更严重的是,出于对地方利益的维护,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对此置若罔闻,甚至主动参与。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提出的16字方针是,“全面布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全面布点是为了数据全国联网,进而实现自动预警,此举的关键在于确保数据客观真实,依法追责因此格外重要。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入刑,意味着依法追责有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值得关注的是,构成犯罪的不仅有企业数据造假,政府部门干涉也被纳入构成犯罪行为的范围。如果说前者旨在打击数据造假的具体行为,那么后者显然致力于使环保数据远离行政权力的干预,在地方政府主导环保工作的管理体制中,此举更有利于正本清源。
环保自动监测是为了缓解环保检测人员人手少、任务重的矛盾,数据造假入刑之后,环保数据的“含金量”进一步提高,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数据造假,应进一步加强数据抽查核对与现场监督执法的力度。
原标题:高悬环境监测“达摩克利斯之剑” 重罚数据造假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